新聞回顧

陸生跨海來台 學到什麼? – 2144期

勇於展現自我 態度積極進取

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台灣境外生人數高達9萬2685人,其中大陸學生就有3萬3288人,奪得境外生人口比例冠軍,遠超過馬來西亞1萬3000人和香港的6000人。隨著台灣教育蓬勃發展,越來越多海外學生飄洋過海來台求學,這也讓台灣的學生更加多元。

陸生來台就學,已成新時代教育的一種趨勢,不僅是因為台灣提倡多元學習及社會開放的影響,同時也與學習環境相關。長期對台、陸生有教學經驗、現為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余陽洲提到,陸生跟台生最主要的差別是在於企圖心,前者會試著想要展現自己,讓他人看到自我表現,所以在很多比賽或是獎項,很容易看到陸生的名字,反觀台生,不像陸生一般地積極,默默地提升自己實力,是台灣學生最大的寫照。余陽洲也提及,若從課堂上的觀點來看,很少看到陸生會坐在後排,這也反映出他們樂於學習的態度。

然而目前就讀世新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的台生洪御愷認為,在大學課堂上,二者時常被老師比較,他表示,台生會認為不能被初來乍到的陸生給比下去,於是相對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樣你來我往的良性競爭,將會對彼此的學習產生更好的效果。

學生出外求學已成常態,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是出外就學的學生要維持的部分。陸生掀起了對台灣教育的影響,進而拉起台生對於學習專業領域的警報,在更多元的社會中找出自己的一片天,保持應有的競爭力,這才是陸生給台生最重要的一課,也是台生需要面對的最大課題。

傅心怡:在台經驗有助就業

第一批至台灣就讀的四年制陸生,將於本月從大學畢業。台灣明文規定,大陸學生在學期間不能打工,畢業也不得留在台灣境內工作。基於上述規定,來自大陸的學生畢業後除了繼續升學,只能回到大陸尋找工作機會。

「可能我是第一批來台陸生的這個身分,他們對我蠻好奇的。」就讀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學生傅心怡表示,將於本月畢業後到杭州電視台擔任記者一職,她認為在台灣所受的新聞教育,在反思、批判等課程對她十分受用,比起大陸教育以理論、學術為主,台灣讓學生有手腦並用的練習。談及回到大陸尋找工作是否因為在台受教育而有困難,她則回應,大陸地區也想吸收台灣的媒體經驗,因此自己所學和在台的實習經歷,反倒使她在爭取工作的過程中脫穎而出。「來台灣大概是我的轉捩點。」傅心怡說,到台灣就讀新聞是正確的選擇,即使第一屆陸生來台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但她從未後悔當初所做的決定。

同樣於今年畢業,就讀嶺東科技大學的斯舒穎則覺得,台灣學校在課程安排上並未給予她足夠的競爭力,但台灣教育相較於大陸體制,偏向於小班制教學,能與師長有緊密的交流,「與其說是師生,倒更像朋友的關係」。斯舒穎表示,未來並不選擇繼續升學,因她個人較傾向先到職場吸收經驗,所以可能採取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

「你怎麼還要上課?」這是大陸公司面試員最常向他提出的疑問,四年級學生仍需修習二堂課程,讓斯舒穎無法有充裕時間至大陸找尋工作,她認為,既然無法在台實習,希望台灣校方能給陸生一個學期,自由安排個人時間,讓大陸留學生在大陸職缺徵招已滿前獲得工作機會。

戀上這片土地 選擇留台深造

身為即將畢業的第一屆陸生、就讀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學生陳哲表示,離鄉背景求學的這四年,認識的台灣朋友甚至超越自己周遭的大陸朋友,台灣的同學和老師帶給他相當多的溫暖及幫助。 談到兩岸學生的差異,陳哲表示,陸生因為文化背景的影響,導致在追求知識方面願意刻苦耐勞、勤能補拙,反觀台灣,因為優渥的教育品質和便利的環境,孕育出台生獨有的創意性和實務性。另外,陳哲提到,針對中國大陸學生赴台就讀的「三限六不」政策有歧視性意味,相比其他國家的境外生,陸生無法打工、享有健保,且無法爭取公費,生活壓力著實大了許多,求學動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讀中原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四年級學生卓益越寧則指出,受限於政策,沒辦法在台實習打工,喪失學以致用的機會,但在學校備受照顧和禮遇,且學風開放和高度自由的台灣,使他覺得四年的求學過程很值得。

談到印象深刻的求學過程,卓益越寧說,曾有他校的陸生朋友抱怨老師在課堂上的政治色彩太過嚴重,他認為,學校是個純教育的知識殿堂,希望老師不要把自身對於學術以外的思想加諸於學生身上。

對於將來畢業後的出路,陳哲認為,經過這四年的洗禮,本身靈魂的某一部分已和台灣分不開,因此選擇留在台灣繼續深造。卓益越寧也說:「對於台灣的了解還不夠深刻、成熟,未來願意再花點時間好好認識這塊土地,繼續留在台灣攻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