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縮影 鐵窗花轉型文創工藝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老舊房屋外,由黑鐵凹折後焊接成富士山、祥雲或幾何圖形的鐵窗花,在玻璃窗外築起一道兼顧美觀和防盜的保護層,守護老宅住家安全。隨時代變遷,考量人力成本和逃生安全,鐵窗花迎來轉型。除了在原先窗框上加設逃生口外,更有許多以鐵窗花為主軸的文創商品,讓承載台灣文化的鐵窗花得以在時光的洪流中站穩腳步。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老舊房屋外,由黑鐵凹折後焊接成富士山、祥雲或幾何圖形的鐵窗花,在玻璃窗外築起一道兼顧美觀和防盜的保護層,守護老宅住家安全。隨時代變遷,考量人力成本和逃生安全,鐵窗花迎來轉型。除了在原先窗框上加設逃生口外,更有許多以鐵窗花為主軸的文創商品,讓承載台灣文化的鐵窗花得以在時光的洪流中站穩腳步。
南投縣埔里鎮早期造紙產業興盛,被稱為紙的故鄉,直到後來受到環境變遷、國際競價影響,紙廠開始逐年遞減、外移,在地手抄紙產業才逐漸沒落。廣興紙寮為了尋求出路,開始開放觀光轉型,並透過第二代傳人黃煥彰與妻子吳淑麗對社會的關懷,結合在地文創,合力製作多元的「紙商品」,希望能藉此保留及宣揚埔里手抄紙文化。
根據國家圖書館2022年報告顯示,各類紙本圖書出版量呈下跌現象,但「兒童文學」較2021年增加252種(成長9.33%)。在當前出版產業景氣低迷之際,兒童讀物能有此突出表現,更顯示兒童教育受到社會重視。無論是繪本故事屋、線上繪本共讀活動及書房讀書會,政府與民間單位皆希望透過多元形式,致力於兒童教育。
桃園大溪以木器產業聞名,是許多人購買神桌的首選之地,隨著時代變遷及進口傢俱競爭,在地業者受到衝擊。為突破困境,業者將商品融入現代人需求,打破傳統木器傢俱思維,開發大溪新商機。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6年將龍山寺地下街增設「龍山文創基地B2」,盼用此地獨特的傳統在地文化和地緣關係,結合新興文創產業,打造第三個文創園區,期能延伸1914年即成立的華山文創產業園區所建立的櫥窗典範。
近年近年文創風潮席捲全台,許多文創市集在各城市的角落設置。這幾年各大學也逐步增設與文化創意相關的科系,培育更多人才投入文創產業,文化部也祭出許多優惠政策及補助,使台灣有更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1999年伴隨著信義區土地開發政策,四四南村面臨拆除危機,2001年經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審核下,首例將四四南村列為「歷史建築」,拆除危機才得以解除。創新後的四四南村,引進了許多在地商品展售、藝文展演、輕食飲料等元素,假日廣場還有小農市集、手作與二手主題。
提起老屋,或許會聯想到殘破、髒亂、不安全等詞彙。近年台灣政府一直推動老屋新生的政策,有些老屋活化在計劃之下變成具公共性的文創空間,但在老屋營運新創產業的成本和問題不減反增,到底是為什麼呢?
近年來,文創產業蔚為風潮,不僅許多地方景點因而成名,販賣文創小物的商家也越發常見。初踏入文創產業的新鮮人要經營個人品牌,並在大環境中展現品牌特色而不被市場淘汰,持續創新是關鍵。
台灣近年吹起文創風,從文創市集開始,創作者可以小成本經營探索大環境,一步步探索市場需求,而後更進一步成立品牌與設櫃。各縣市政府也陸續成立文創園區扶植文創產業,與各類文創業者一同努力,才能讓台灣文創站上國際舞台蓬勃發展。
大稻埕保留過去特色建築,經過百年洗禮依舊有著老台北的味道,不過逐漸式微的在地文化,在近年來文創的進駐,注入另一股新力量,透過產業鏈連結,進而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
近十年來台灣興起文創熱潮,有越來越多其他領域紛紛加入文創產業,其中文創市集可能是民眾休閒時光的最愛,然而除了實體的文創市集,因通訊軟體使用者行為改變,虛擬的貼圖興起,抑是屬於文創的範疇之一。
自政府於民國99年將文創概念納入經濟發展計畫後,商家數與營業額呈現緩慢成長趨勢,也逐漸形成其特有模式與產業別,共包含15項產業,以廣告、工藝、出版產業為發展大宗,而其餘產業,或許因較鮮為人知與平時接觸不到,而與一般人心中對文創的定義無法連結。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