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武術傳承校園扎根 西螺七崁再現風光

記者 王子尹、蘇珮瑜/採訪報導

台灣清領時期,盜匪橫行械鬥四起,雲林縣西螺二崙崙背一帶居民,為團結聯防將部落分為七大區域,人稱「西螺七欠」,居民習武自保,也開設武館傳授,武功至今已流傳百年。民國61年,影劇《西螺七劍》讓西螺七崁武術聲名大噪,成為四、五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位於「頭崁」廣興里,內有七種武術招式的雕塑像。攝影/蘇珮瑜

隨著時代變遷、工商業發展,習武風氣逐漸式微,武館老師傅也日漸凋零,為重振武術百年風光,民國92年,雲林縣政府文化局以「頭崁」廣興里為發展中心,興建七崁雕塑公園,樹立七尊比武雕像傳揚武術精神,社區彩繪皆有豐富的七崁元素。

廣興里社區發展協會也安排樂齡習武活動,在老師的帶領,長輩們齊聚一堂紮穩馬步、扎實出拳並帶勁的喊聲。學員廖春程表示,身為武術重鎮的西螺鎮廣興里民,深感驕傲,也希望能為武術傳承盡一份心力。

在老師的帶領下長輩齊聚一堂紮穩馬步,左右出拳。攝影/蘇珮瑜

七崁武術不只走進社區,更朝校園向下扎根。民國95年起,雲林縣政府參與「推展社區全民武術運動計畫」,正式將西螺七崁納入武術運動項目,推動校園武藝傳承。

西螺鎮文昌國小實施武術課程已邁入第14年,學童從國小三至六年級,皆學習三大七崁武術流派之一勤習堂的太祖拳母,增進核心控制與提高身體靈敏度。出拳時展現力與美的結合,正是西螺鎮孩童共同擁有的文化記憶。

下課時間,學生在教室內觀摩教學影片一同學習武術。攝影/蘇珮瑜

近年來西螺七崁武術力求創新,西螺七崁武術文化發展協會在2022年10月率領鳳舞薪傳西螺鳳山館成員,與雲林縣街舞委員會以「傳統武術技藝」結合「西方街舞」,為武術嘉年華中帶來嶄新樣貌。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明哲表示,「武」術與「舞」蹈剛好同音異字,也都是很有活力、力量的運動,因此將兩者結合演出。

透過政府與地方攜手合作,讓百年的七崁武術,不再只存在歷史回憶之中,深入社區與校園,一代接著一代傳承著西螺地區獨特文化,喚醒凐沒歷史洪流中的武術精神。

圖為七崁武術紀念牌樓,上方有振興社創辦人阿善師英姿雕塑,頌揚他傳武的英勇事蹟。攝影/蘇珮瑜

延伸閱讀:

中華傳統武術 競賽制度精進與發展

國武術錦標賽 發揚中華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