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外來種海蟾蜍入侵 草屯志工剷「蜍」害

記者 李海琪、黃念雲、吳婉瑜/採訪報導

*勘誤00:35~00:41右方為海蟾蜍幼體非盤古蟾蜍

202111月在南投縣草屯鎮的菜園發現外來種海蟾蜍蹤影,經由民眾通報後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的志工們開始每個月夜晚聚集在草屯進行移除海蟾蜍工作,志工們會一同巡視海蟾蜍容易出沒的地方,像是菜園、田埂地、廚餘桶、水渠,甚至是街道旁的盆栽等潮濕之處仔細留意,發現捕捉目標後如實登記於表格中,再放入袋子裡裝好,這項工作持續到今年54日已經累積抓捕了1773隻海蟾蜍。

志工們在夜晚合力移除海蟾蜍。攝影/吳婉瑜
移除活動中發現的蛙類,由志工負責登記其種類、習性、與棲地等。攝影/吳婉瑜

列為世界百大外來種之一的海蟾蜍,原生地於中南美洲,體型最大可達30公分,喜好於夜晚活動,根據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志工何俊霖指出,海蟾蜍在溫暖潮濕的環境生長速度快,大概一個月就能從小蝌蚪長成雙手才能握住的大型蟾蜍,而牠們與台灣本土蛙類體型最大的盤古蟾蜍相比大了三倍之多,海蟾蜍目前入侵範圍在南投草屯一帶。當地志工曾梨棉提到海蟾蜍會去捕食當地體型較小的台灣原生蛙類,導致生態受到破壞。

最大的海蟾蜍與台灣本土盤古蟾蜍相比,平均體長差距三倍之多。製圖/吳婉瑜

海蟾蜍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外,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長期研究台灣兩棲類,並培訓兩棲調查志工隊,她提及,海蟾蜍耳後腺成菱形、三角形,比台灣原生蟾蜍還要大,分泌出的毒性也比較強,曾經有接獲草屯民眾通報寵物被海蟾蜍毒害的案例,所以民眾對於海蟾蜍較容易感到忌憚與恐懼。

海蟾蜍為什麼會在台灣暴增?楊懿如表示能夠追溯到2019年左右,推測是因為當時放生或棄養的情形與數量較多,造成海蟾蜍在草屯野外繁殖建立族群,而在2020年則有當地居民曾反應聽到海蟾蜍的叫聲,也目擊到交配的個體,所以海蟾蜍可能是經過兩年來的繁殖,才導致數量明顯暴增的情形。

而志工曾梨棉幾乎每天會查看附近海蟾蜍的出沒情況,她也提到最多曾在一天內就抓捕過高達450隻海蟾蜍。

海蟾蜍繁衍速度快,幾乎沒有天敵,對台灣生態造成威脅。攝影/李海琪

台灣於今年4月7日由林務局公告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1條第1項所定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將海蟾蜍列入法條中,在614日未完成登記者,之後不得再出現私下繁殖或買賣,否則違反者將開罰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當成寵物販售的兩棲動物,後續可能出現任意棄養或私下繁殖等生態問題。攝影/李海琪

這樣的龐然巨物對於其他國家也造成生態危機,例如澳洲1935年為了防止甘蔗害蟲,就從美洲引進海蟾蜍。然而海蟾蜍在澳洲沒有什麼天敵,大量且迅速的繁衍,數量從引進的102隻暴增到目前2億隻,已經蔓延整個澳洲東部,成為澳洲政府至今尚未解決的大麻煩。

目前台灣海蟾蜍移除狀況,楊懿如表示海蟾蜍尚未出現從草屯鎮向外擴張到其他縣市的跡象。在移除過程中,志工們也不僅是埋首工作,遇見當地居民會打招呼,並向當地居民說明海蟾蜍的辨別方式與危害。有不少當地居民,會歡迎與支持志工們的行動,發現到海蟾蜍時會主動聯絡並告知協會志工,曾梨棉也談到最近已經很少聽見公海蟾蜍的鳴叫。

志工發放宣傳單,鼓勵民眾發現海蟾蜍後可以主動通報,協助移除作業。攝影/吳婉瑜

海蟾蜍入侵的危機在多方努力下逐漸得以控管,楊懿如表示,在完全根除之前,志工們會繼續移除活動,也期望更多民眾理解到外來種對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齊心守護自然環境。

 

延伸閱讀:

外來種八哥來勢洶洶!農民與入侵者的生存戰

外來種拉響生態警報 不速之客悄悄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