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外來種拉響生態警報 不速之客悄悄侵台

記者 張樂平、蔡沁縈、李婉伶/採訪報導

埃及聖䴉,被視為埃及的聖鳥,自1979年被引進六福村野生動物園觀賞區,卻在一場風災中被吹到台北關渡,並開始出現在台灣各地,每到產季,便會成群結黨布滿山丘,讓在地農民或居民帶來嚴重不便;且體積是台灣本土鷺鷥科鳥類的一倍大,自此,台灣鷺鷥科鳥類的棲地與生態始面臨嚴重威脅。

資料來源/窩窩wuowuo、製圖/蔡沁縈

而台灣常見的野鴿,由於長年且普遍的深入台灣社區內生活,其雜亂無章的糞便、分泌物讓社區內的衛生受到破壞;加上築巢的容易性,讓台灣的鐵窗、冷氣等生活環境成為野鴿繁殖的溫床,無止盡的繁衍使得移除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製圖/蔡沁縈

荔枝椿象與近來受到標本收藏家青睞的龍眼雞,對台灣欒樹、荔枝樹、龍眼樹等「無患子科」的樹造成一定威脅。儘管如此,雖然牠們會吸食樹枝以吸取養分,但其實並不會影響開花結果,所以就不會有危害。

而荔枝椿象危險的地方在於,一旦它受驚擾,便會從身上的「臭腺」噴出具有毒性的臭液,碰到皮膚會造成灼傷,噴到眼睛更可能導致失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蔡沁縈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蔡沁縈

小花蔓澤蘭是台灣長年討論度很高的外來入侵種植物,喜好陽光且繁殖力強大的它,會為了生存而覆蓋絕大多數的植物,使本土植物種失去營養與得到陽光的機會,這樣嚴重的威脅阻礙台灣近年造林計畫的進度。

資料來源/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製圖/蔡沁縈

屬性危害大不同 入侵種與外來種的差異

在人以外的生物世界中,「外來種」與「外來入侵種」是不一樣的,由於「外來種」不容易與本土物種競爭,因此人為帶進境內的外來種帶給我們的好處很多,如小麥、麵粉、茶葉。

而「外來入侵種」由於繁殖力強、侵略性與擴張性高,非常容易對原生物種造成威脅。

入侵種的嚴重性在於這些物種所造成經濟損失、生態災難會帶來社會動盪,若解決不當,問題將會延續到下一代,並支付很多金錢與人力,最後成本效益就會很低。

外來種與外來入侵種是因為某些經濟或是市場因素而被人帶進來的,但若是那些每年從西伯利亞、北韓飛來台灣過冬的鳥類,或是墾丁那些從南洋海域經過多年漂流上來規劃成台灣原生種的,就不能算是「外來入侵種」。

因此,人為因素是很重要的劃分關鍵。

昔日聖鳥引危機 威脅本土鷺科生存

目前在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的陳韋廷提到,埃及聖䴉光是體型就占盡優勢,比台灣鷺科鳥類,像是夜鷺、小白鷺、黃頭鷺的size大了整整一倍,因此很容易就能搶走牠們的築巢地。

「埃及聖䴉的最大威脅,最明顯就是把台灣鷺科鳥類的巢位奪走,另外牠嘴巴能吃的東西很深,會不會也造成底細動物的組成改變?」陳韋廷更表示,埃及聖䴉良好的飛行能力,是否會促使牠們從台灣飛至日本、菲律賓等周邊國家,造成其他國家淪陷?「雖然機率低,但不是不可能。」 

面對埃及聖䴉移除上的繁雜問題,陳韋廷坦言,會從事鳥類研究的保育人員,都是喜愛大自然、喜愛與動物相處,雖然感到兩難,但有些時候就是需要「必要之惡」。

陳韋廷也說,另一種思維、也是比較平衡的方式,就是讓埃及聖䴉的族群數量下降到一定的程度,使埃及聖䴉能夠與鷺科鳥類「和平共處」。

沒有要趕盡殺絕,只是想讓鷺科可以回來。

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韋廷同時也是一名標本師,手持的是他製作的埃及聖䴉標本。攝影/李婉伶
埃及聖䴉入侵台灣大年表。資料來源/窩窩wuowuo、製表/蔡沁縈

野鴿流浪全台 人類餵食為主因

針對外來種野鴿,陳韋廷續指其進入台灣的時間已經不太可考,他也無奈表示,野鴿會到民眾家裡築巢,牠們不挑剔環境,冷氣、花盆都能是牠們築巢的空間,又因為其糞便惡臭、羽毛使人過敏,因此野鴿帶來的環境污染比想像中嚴重。此外,近期許多東華大學學生反應,身上帶有寄生蟲的野鴿喜愛在冷氣機築巢,一旦學生啟動冷氣,寄生蟲便遭吹落,導致學生的皮膚被咬得一點一點紅紅的。

陳韋廷續指,據國外研究,大量餵食野鴿會使其營養豐富、生育能力提升,為了降低族群數量,避孕藥、防鳥刺等都是可採取的方法,但最能有效降低野鴿數量的方式還是「禁止餵食」。

外來昆蟲危害農作 防治為首要目標

八里國中生物科教師王俊凱。照片提供/王俊凱

談到經常現身於五股、八里的外來種龍眼雞,目前在八里國中擔任生物科老師的王俊凱表示在2018年時,龍眼雞初次現身本島,由於身軀色彩繽紛,當時更被媒體稱作為「夢幻蟲」,也在台灣引起拍攝熱潮。「之前在學校附近,一顆樹一天就有十幾個人來拍,但後來就沒人理(龍眼雞)了,這問題很糟糕……。」

王俊凱也說,雖然龍眼雞在八里幾乎沒有造成農損,但也有可能與本土原生物種相互競爭,例如保育類昆蟲「渡邊氏東方蠟蟬」,因此,王俊凱也強調,還是要在第一線想辦法控制住。

而提及荔枝椿象,王俊凱指出,比起北部,擁有較多荔枝樹、龍眼樹的南部受農損的情況較嚴重。身為學校教師的王俊凱也說,一旦荔枝椿象受驚擾,便會從身上的「臭腺」噴出具有毒性的臭液,碰到皮膚會造成灼傷,噴到眼睛更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在校園裡的防治目標並非因為農業損失,而是學童們的健康安全。

至於到底需不需要「全面撲滅」這些入侵種、外來種?目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的徐孟豪則表示,撲滅與防治不一樣,撲滅是指「一隻都不能有」,但面對數量龐大的外來種,不可能全面撲滅,也沒必要。但若真得進行撲滅,就必須花更大的成本、更多且更濃的藥量,「這對環境不是更不好嗎?」

徐孟豪也提到,當生物來到新的環境,就會開始擴張族群,進而提升數量,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趨於平衡,「不想要牠存在的話,那去防治牠就好了。」

「綠癌」蔓延 外來種小花蔓澤蘭遍佈全台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技士高義盛表示,小花蔓澤蘭為蔓藤類,林木會被纏繞覆蓋而無法生存,最終死亡,目前林務局的做法是發現之後立刻移除。他續指,小花蔓澤蘭在國外有天敵「銹病菌」,有引進台灣做實驗研究,要使用的話要全面性的評估,量要控制好,否則台灣其他原生植物也會染病。

高義盛提到,以前會將小花蔓澤蘭送焚化廠,現在希望能變成綠色經濟利用,像是將它碳化為生物炭,變成肥料;萃取其中的「醋液」,製作成防蚊液,工研院及相關產業及民間合力研發出來,目前已有成品,但若要上市量產,牽涉到藥品及食品登記,林務局也與工研院討論過,如果沒有相關登記會引發很多問題,因登記需要科學數據,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

至於民眾的通報管道,高義盛則表示可以就近找林區管理處,或寄信至首長信箱,收到通報後各管理處會盡快去進行移除。不過,若是私有地就只能輔導,進而由其權管單位處理。他說,在2020年初各林區管理處成立了外來入侵植物防治的連繫平台,各管理處轄區依據各地狀況積極處理,為的就是不讓外來入侵種對原生物種的危害更加擴散。

位在新北金山,蔓延至鐵皮屋上的小花蔓澤蘭。攝影/張樂平

移除與不移除 人道與不人道

外來入侵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可大可小,從特地物種的棲地破壞到環境污染、林業危害甚至到本土物種的危機,移除是必然,但巨額的人力、金錢成本,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不同調,都是移除外來入侵種在行政執行上最大的阻礙。

而防治則是杜絕入侵外來種侵害本土生態平衡的首要條件,法規的訂定以及嚴謹的執法都是第一線的挑戰,而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移除便是「人道方式」,協調地方政府與當地動保團體,並達成有效溝通,正是中央目前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外來入侵種議題」是國家的整體政策,有效處理來自民間的疑問以及資源的適當分配,才能有效保護本土物種以及生態環境,讓台灣遭受外來入侵種的傷害降到最低,由中央下達統一指令給地方政府,才是最有效率的辦法。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那些被你忽略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