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用樂音療育人心 賴冠樺為理想赴美追夢

記者 廖翊彣/採訪報導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碩士神經學音樂治療畢業、曾任洛杉磯銀湖醫療中心精神科音樂治療師的賴冠樺,是台灣少數的音樂治療師,她希望可以透過在不同國家的工作,幫助更多因生理或心理疾病所苦的病患,同時推廣過往所學的音樂治療。

賴冠樺與彰化師範大學合作分享音樂治療。照片提供/賴冠樺

「音樂治療」是利用樂音、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透過音樂與患者建立關係,去誘發患者自身能力,突破過往限制。在台灣,因為沒有完善的音樂治療師資格考試,且人才培育系統尚未完整建立,故較少人知曉音樂治療師這個職業。

賴冠樺用吉他和民眾介紹音樂治療。照片提供/賴冠樺

不選擇安逸出路 靠努力成為治療師

「因高中聽到有關音樂治療的演講進而產生興趣。」賴冠樺表示,當初選擇音樂治療作為志向時,家人相當反對,因為這與過往音樂系畢業當老師、樂團的工作不同,音樂治療收入較為不穩定且主要是和不熟悉族群的工作,容易增加工作危險。但賴冠樺透過不斷和家人溝通,取得父母的信任,家人間僵持的情況才有所好轉。

「雖然求學過程中,遇到許多複雜學科的挑戰,但這也為日後接觸病患奠下良好的基礎。」賴冠樺說,音樂治療教育分為腦神經音樂治療等9種學派,其中她專攻腦神經學派,其中結合的腦神經解剖學等學科,內容較為繁瑣,諸多專有名詞需反覆理解,才能在實務上分析個案所遇到的問題。

音樂治療教育分為9學派。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廖翊彣

不只如此,賴冠樺補充,她還經由過去所學的音樂治療知識,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狀態,利用最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讓親子間的溝通是活絡、正向的,有利於增進良善的親子關係互動

不同於傳統治療 用旋律與病患互動

「相較於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傳統治療,音樂治療是以人與生俱來的音樂性來建立互動而達到治療目標。」賴冠樺指出,音樂治療的優點在於並非以藥物形式去做治療,而是用樂器、音樂旋律去建立互動,減緩傳統治療中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心理疾病患者,會因傳統治療師介入,而產生抗拒的心裡行為。而對於癌症患者,則能改善病人的疼痛感和減輕焦慮,也能幫助中風患者復健。

至於缺點,賴冠樺坦言,倘若有些患者對於聲音刺激感到排斥,就較不適合以音樂治療的方法。

  • 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互動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音樂治療不同於傳統治療,是利用樂器、旋律去和患者建立互動。圖片來源/pixabay

賴冠樺在工作中除了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外,也會遇到病患的照顧者,她也提醒這些照顧者在照顧病患時也要留意自身的心理健康。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每位受照護者背後,至少需要1.5位照護者協助,且1/4的居家照護者可能有照顧者憂鬱症,機率為一般人罹患憂鬱症的四倍。

  • 照顧者憂鬱症:又稱為「侍病憂鬱」,指照顧患者所累積長期複雜的侍病疲勞造成身心失衡所引發的憂鬱症。

資料來源/愛長照

居家照護者罹患照顧者憂鬱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罹患憂鬱症的四倍。資料來源/愛長照、製圖/廖翊彣

賴冠樺提醒,照顧患者是一條高壓且漫長的路,並非短時間會見效,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去照顧患者,因此,她也鼓勵照顧者可以與患者一起接受音樂治療,抒發平常所積累的壓力。

賴冠樺帶照顧者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照片提供/賴冠樺

無完善制度考試 音樂治療在台未普及

因台灣未完善規劃音樂治療師資格考試及人才培育系統,導致音樂治療在台灣的認知度不高。賴冠樺指出,大學科系數量不足與專業證照認證制度缺乏是主要原因,且大多數民眾對音樂治療也存有疑惑。

目前台灣大專院校裡只有輔仁、東海大學設有音樂治療相關學科,對比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台灣對於音樂治療的教學資源是較為稀少的。

此外,現行台灣音樂治療師的證照認證制度,需透過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的考核獲得專業會員資格,但這類資格與醫事人員專業證照有所差距,容易造成與病患及家屬溝通時的信任成本上升。賴冠樺期望台灣能完善保障音樂治療師專業,讓民眾更了解音樂治療產業。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專業認證會員申請懶人包。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製圖/廖翊彣

從早療到年長者 音樂治療族群廣

賴冠樺表示,可以進行音樂治療的族群是不受限的,音樂治療師接觸的族群從新生兒到早療,再到青少年、長者都是接受音樂治療的對象。

  • 早療:全名為「早期療育」,是指為了讓發展遲緩或有可能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儘早克服發展遲滯的現象,趕上同齡孩童的發展或者減少日後生活發生障礙的機會,而提供的整體性服務。

資料來源/台中市社會局兒童發展資源網

以台灣環境而言,音樂治療師主要是透過醫院復健科、兒童基金會去協助早療孩童的治療。但賴冠樺也提醒,現行台灣音樂治療師大多採行動治療的方式,不會固定在同一機構任職,這也造成患者與音樂治療師雙方在診療上的不便。

從幼兒至銀髮族都是適合音樂治療的族群。照片提供/賴冠樺

「給予對方幫助的同時,一定記得把自己先準備好。」這是賴冠樺的座右銘。她無時無刻體醒自己,做好萬全準備才能給患者最適當的幫助。對於未來有志於成為音樂治療師的民眾,賴冠樺建議多去接觸育幼院、養老院等具有特殊需求的族群,去理解自己是否喜歡在該環境工作,同時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這些環境。

賴冠樺說,音樂治療師無須在乎個人特質是否屬於外界認定的善解人意、體貼,只要有對音樂治療行業有熱忱,即可擔任音樂治療師一職。透過扎實的治療師培訓、同時讓音樂治療漸普及化,就可以使民眾更認識音樂治療,讓音樂治療能夠有機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延伸閱讀:

身障者合唱團 展現自信唱出彩色人「聲」

關愛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