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再升級 剩食麵包變啤酒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愛吃麵包,烘焙坊大量生產麵包,也容易產生浪費,造成剩食危機。現在有業者突發奇想,將剩食麵包改造升級為永續啤酒,不僅達到循環再利用,也讓民眾了解剩食議題的重要。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愛吃麵包,烘焙坊大量生產麵包,也容易產生浪費,造成剩食危機。現在有業者突發奇想,將剩食麵包改造升級為永續啤酒,不僅達到循環再利用,也讓民眾了解剩食議題的重要。
小盾鱧(又稱魚虎)以觀賞魚名義進入台灣,小時因紅色的身體深受人們喜愛,但長大後變成灰黑色,飼主即棄養到河流、水庫等水域,造成台灣許多水域充斥魚虎,原生物種遭受威脅,棄養此舉造成後續無法收拾的生態危機。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大胃王」一詞長年佔據YouTube搜尋榜單,成為現下最為流行的關鍵詞之一,讓許多人認識和了解「大胃王」這個職業。近年來,許多餐飲業者為了促銷、打響餐廳知名度,常舉辦大胃王比賽或找Youtuber介紹餐點等商業活動,配合高額獎金,吸引許多會吃、能吃的人,紛紛投入大胃王比賽的行列。然而大胃王的健康疑慮、吸收代謝更是大眾所好奇的問題。
豬肉太硬咬不動?家中長者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呢?台灣高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往往我們都會優先考慮到年長者的健康狀況,但卻因此忽略了他們的飲食問題。近期農委會和銀髮友善食品工業研究所Eatender合作,推出針對牙口不好的老人所製成的料理包,不僅簡單方便,還能推廣台灣優質的在地農產品,連口味上的調整也特別針對符合高齡者喜歡的味道。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有六千四百萬人患有青光眼,其中約有六百九十萬人因青光眼導致中度或重度的視力損害。在當前工商社會的緊湊生活環境下,熬夜、工作壓力、3C產品導致的用眼過度,皆可能引發青光眼而影響視力健康,值得國人重視。
台灣於2019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及緬甸語列為小學必選課程。與其他六種語言不同的是,教馬來語的教學支援人員(簡稱教支人員)多數為本身母語不是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依然肩負起教導馬來語、推廣馬來西亞文化的重任。
近年來民眾的養生意識抬頭,生酮、低醣、211及168等飲食方式也隨之興起,許多業者為因應民眾需求,以無熱量零負擔同時能滿足口腹之慾為行銷說詞,推出「代糖」所製成的飲料和甜食。作為甜味的來源之一,代糖是否真的是控糖需求者的最佳選擇呢?
循環水養殖近年來因新穎的技術、政府的補助,以及石斑魚無法出口後,推動全民吃石斑魚,因此開始掀起漁業討論風潮。政府在2020年後,更祭出最高補助漁民200萬元,以轉型循環水養殖系統,不過漁民卻有不同的想法。
2021年2月,中國以檢疫不合格為由,全面禁止台灣生鮮鳳梨進口。政府在第一時間採行大量收購,並與國內企業合作推廣認購,也鼓吹國人購買,民間掀起一陣「吃鳳梨救農民」的風潮。隨著禁令沒有解除的跡象,農民紛紛開始思考轉型,朝向品質提升、加工轉型的方向前進,積極拓展多元的銷售通路。
據衛生福利部於2022年6月公布《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死亡率,連續15年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延長,長者卻因人際關係日漸疏遠,活得不快樂。面對時代巨輪的追趕,結束生命恐成長者唯一選項。
疫情不只帶走諸多長輩的性命,更給了台灣長照機構重重的一擊。在人力資源匱乏、分艙分流難以實行和醫療物資短缺的衝擊下,體現出長照機構照護資源的脆弱性,使他們成為疫情下的「受難者」。
科技運用在農業已成為趨勢,使以前費力、費時的農業,轉為用機械取代人力,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更有效率,因此傳統農業也開始順應時代潮流慢慢轉型為智慧農業。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