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羹剩飯居家處理 廚餘機環保好幫手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國人無法出國旅遊,登山便成為新國民運動。隨著登山熱潮的掀起,山難搜救件數也隨之增加,據內政部消防署山域事故案件概況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1年山域事故以迷路、失聯為大宗,為避免在山林中迷失方向,許多登山客會在樹枝綁上指引方向的登山布條,引發布條對山林生態造成威脅的疑慮。
過往的傳統價值中認為幸福的人生藍圖,必定有與相愛的伴侶共組家庭並生兒育女,然而在新時代的觀念下,人們逐漸認為生活目標不一定得依循著既定模板,反而更注重於自我發展與認識,獨善其身、自由不被拘束的單身生活,成為這世代更多人追求的生活模式。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1月23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為主題,定位AI生成作品在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並對其與傳統藝術間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當平台藉由轉載新聞獲得流量,媒體能如何捍衛自身權益,實現「新聞有價」的理想?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2月7日舉辦公民論壇,以「《新聞議價法》如何改變媒體生態?」為主題,邀請上報首任社長胡鴻仁與會,探討《新聞議價法》與台灣新聞產業能如何共好。
猴硐貓村是熱門打卡景點,但年輕一代鮮少人知曉,猴硐曾以煤礦產業為傲。為了不讓曾興盛一時的在地文化被埋沒,末代礦工創辦礦工文史館,帶領民眾進入礦坑進行深度導覽,了解當時村民賴以為生的煤礦業。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臺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在桃園的這座垂直農場將生菜種植在室內,利用AI智慧技術管理植物的生長環境,打破傳統農夫需要靠天吃飯的印象。而室內種植不但能解決生菜產量的不穩定,還能有效抑制蔬菜的病蟲害,讓務農不再辛勞,同時也讓更多青年願意接觸農作。
位於金瓜石地區的黃金博物館推出虛擬實境新服務,導入5G新科技,透過這項新服務帶民眾重回民國50年代「本山四坑」的採礦盛景,還有深入坑道的VR體驗,加上10公尺長的「流金時光」沈浸式光影互動,讓民眾真實體驗昔日採金歲月,穿越金瓜石的時空,感受礦工的生活點滴。
布袋戲起源於中國,又稱掌中戲,曾經風靡全台灣,但隨著電視、網路的興起,人們的娛樂開始轉型,這項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不過,現在台灣有一個兒童布袋戲劇團,擅長將不同表演形式融入布袋戲,「戲偶子劇團」團長在台灣各地巡演,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不一樣的布袋戲。
當平台藉由轉載新聞獲得流量,媒體能如何捍衛自身權益,實現「新聞有價」的理想?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2月7日舉辦公民論壇,以「《新聞議價法》如何改變媒體生態?」為主題,邀請提出民間版新聞議價法草案的學者、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與會,探討《新聞議價法》與台灣新聞產業能如何共好。
早期時代,棉被的意義,不只有禦寒保暖的功用,更代表著長輩對於子女成家立業的祝福。做手工棉被的師傅肩負重責,必須縫製出一床耐用、溫暖的棉被。73歲的陳鴻銘,還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一床棉被。
數位時代來臨前,電影裡的影像、聲音都記錄在一本本膠卷中,然而乘載這些記憶的膠卷卻不易保存。長時間曝光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中,發霉、酸化、甚至結晶,使前人所創作的珍貴影像也將隨之消失,膠卷的修復保存就成了重要課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