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峰葡萄香又甜 廢葡萄藤變身成綠金
彰化縣是全台灣最大的葡萄產地,全台灣葡萄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00萬公頃,光是彰化縣大村鄉生產量就高達1400萬公頃。彰化縣大村鄉土生土長的賴茂盛用自己發明的「限氧悶燒炭化技術」把葡萄枝條燒製成葡萄藤炭,再將炭塊壓製成炭粉,讓炭粉能夠重新回歸土地作為有機肥。
彰化縣是全台灣最大的葡萄產地,全台灣葡萄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00萬公頃,光是彰化縣大村鄉生產量就高達1400萬公頃。彰化縣大村鄉土生土長的賴茂盛用自己發明的「限氧悶燒炭化技術」把葡萄枝條燒製成葡萄藤炭,再將炭塊壓製成炭粉,讓炭粉能夠重新回歸土地作為有機肥。
今年8月23日,國內查獲首宗越南走私豬肉製品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肉品恐已流入市面。為防範非洲豬瘟染台,行政院農委會於8月27日公告,自9月起全面禁止養豬業者以廚餘餵豬的政策。歷經月餘復於10月1日起,開放飼養數達2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業者可繼續使用廚餘,但飼養數少於199(含)頭的小型養豬戶仍須禁止,引發爭議。
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以20至45歲台灣成年人為例,每年總計花費約1620億購買衣服,被丟棄的衣服更多達520萬件,數量龐大的棄置衣物逐漸成為當今社會重視的議題。
近年來,環境保育議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光是2020年,廢漁網漁具的清除量就高達297,257公斤,而廢棄漁網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更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旅美回台的工業設計師歐世勛,決定利用漁民不要的廢棄漁網,經過層層分解手續後,製作成一副副既環保又實用的「友漁循環眼鏡」,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10月24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有38個關注海洋保育的團體齊聚一堂,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主辦「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目標為引導在地保育團體,落實及推廣海洋保育。近年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海湧工作室,活動當天提及海洋垃圾相關議題,其他團體也將海洋的多種面向,用不同方式傳達給民眾。
台灣第一位「紗網刺繡藝術家」黃莉莉,突破傳統思維將刺繡結合多種媒材,天馬行空的想法、大膽自由的針法,讓黃莉莉的作品充滿生命力並結合當代主題,她說:「與當代對話時,你會覺得跟社會很接軌」。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木材製材業廠商是全台第一個獲得FSC認證的林地,但其實第一代老闆在經營時,因為自身對山林的責任感,就以嚴格的標準在管理林地,現在由兒子接手管理,延續父親的理念,將熱愛這塊土地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台灣的市場果菜殘渣量每年都超過兩萬公噸,民國107年更高達2.8萬公噸。位於雲林縣的菇農周昭陽,選擇用廢棄蔬菜與稻草作為種洋菇的肥料,讓農民不用再焚燒稻草,市場的蔬果廚餘也有了循環利用的價值。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基隆市政府合作,研究開發出「Smart Fish智慧養殖系統」,讓使用者在外也能和魚互動,從手機輕鬆獲得家中魚缸內的資訊。降低居家熱帶魚養殖的失敗機率,輕鬆利用高科技把居家變成小型水族館。
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各縣市直到八月才開放餐飲內用。考量仍有染疫風險,餐飲業者皆做好防疫措施,然而免洗餐具垃圾量卻因此增加,如何兼顧環保與防疫,成為民眾關注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報告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整體14.5%是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當我們品嘗各種肉類的同時,隱藏在供應鏈背後的畜牧業正在改變生態環境。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疫情下宅經濟當道,民眾使用網購頻率上升,環保署統計,新北市一光紙箱的用量高達1400萬個,而每減少1個一次性包材,可降低1.2公斤的碳排放,環保局遂與量販業者推動「新北Ubox」,將網購包裹改成可循環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垃圾的產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