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降級開放內用 免洗餐具垃圾增加

記者 張純婷、龔品柔、黃宜靜/採訪報導

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自今年五月起全台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後,各縣市皆不開放餐飲內用,直到八月才開放。考量仍有染疫風險,餐飲業者做好防疫措施,避免疫情再度爆發,免洗餐具垃圾量卻因此增加,如何兼顧環保與防疫,成為民眾關注的議題。

遵守防疫規範 用餐更安心

各縣市政府為避免病毒散播,針對開放內用的餐飲業者訂定了防疫措施與相關規範。依台北市衛生局公告,自助式餐廳應設有隔板阻隔,並由服務人員夾取餐點;不同桌之人員應保持1.5公尺以上的間距或使用隔板;同桌人員則應安排梅花式座位,或使用隔板等。

店家除依照政府公告行事外,亦採取其他防疫方法,希望減少傳染風險。不僅準備酒精給顧客使用、用餐前量體溫等,遼寧夜市麵攤老闆王鵬博還會將筷子放入消毒機,景美夜市鐵板燒老闆鄭文彬也自備消毒洗碗機,以期此舉能達到更完善的防疫。

經街頭訪問後發現,29家業者裡有五家將原本使用的陶瓷碗、鐵碗等改為一次性餐盒,環保筷也換成免洗筷。鄭文彬指出,就算使用消毒洗碗機,顧客對環保餐具仍有疑慮,因此將碗以外的餐具改為用完即丟的一次性餐具,希望透過此方式,讓客人能吃得安心,自己也能更心安。

疫情前後餐具使用狀況。資料來源/調查整理、製圖/黃宜靜
開放內用後,小吃業者的防疫措施。資料來源/調查整理、製圖/龔品柔

除此之外,多數業者依然使用非一次性餐具,小吃店老闆娘彭湘婷說,即使店家使用鐵碗,還是會有顧客要求換免洗餐盒,其中又以筷子的比例最高,畢竟是口對口的物品。她表示,若遇到這種情況則以民眾意願為主。

不僅餐館如此,飲料業也針對疫情做出相關防疫措施,例如:暫停使用客人自備的環保杯。知名連鎖飲料店北新店員莊勝傑指出,使用顧客環保杯將增加間接接觸機會,為減少病毒傳播,只好先暫停此服務。他也談到,除不收環保杯,做好的飲料也僅會放在櫃檯上,並透過叫號方式請客人自取,目的是減少接觸次數。

飲料店暫停使用環保杯並實施無接觸取餐。攝影/黃宜靜

徹底消毒最重要

不管是政府制定的規定或店家採取的防疫辦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念榮認為,改用免洗餐具是讓店家快速且方便清理及消毒,而實際的防疫效果仍然有限。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許惠悰直言,要達到百分之百無接觸服務並不容易,即使使用免洗餐具,仍要確定廚師及服務人員未被病毒感染,且皆有做好消毒。二位教授皆指出防疫中的關鍵:「消毒還是最重要。」

店家將筷子消毒後,再給顧客取用。攝影/龔品柔

回收垃圾暴增

免洗杯及餐具的使用量與疫情前相比增加許多,垃圾量也隨之增加。連鎖飲料店興和門市店經理黃鈺珺指出,一間門市使用的塑膠杯及紙杯數量,平均一天增加約30個左右。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八月及九月紙餐盒垃圾量相比2018年同期(疫情爆發前),分別增加約247萬公斤及447萬公斤。土城區清潔隊班長游舒聰也表示,近三個月在回收垃圾時,能明顯感覺到免洗餐盒及餐具數量增加將近一倍。垃圾量增加造成環境的負擔,然而使用免洗餐具的防疫效果​​​​並不明顯,也無法大幅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2018年至2021年紙餐盒垃圾量折線圖。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圖片提供/苗斯堯

病毒傳播途徑 氣溶膠最關鍵

陳念榮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多數消費者認為,病毒會在物體表面存活造成感染風險,因此選擇使用一次性拋棄式用品以及免洗餐具,以期減少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然而此舉不但使垃圾量激增,也間接引發環境污染的問題。

許惠悰則提到,新冠肺炎的病毒傳播途徑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透過唾液的「飛沫傳染」,傳播距離可達10公尺;第二種為「接觸傳播」,其中又可分成直接接觸與間接接觸。最後一種則是「氣溶膠傳播」,其傳播距離比飛沫更遠,因此病毒傳播威力更為強大。

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力比較。資料來源/採訪整理、製圖/張純婷

對此,許惠悰表示使用一次性拋棄式用品及餐具,確實能降低接觸傳染風險,但大部分感染風險還是來自於氣溶膠傳播,因此實質效果有限。除了採用免洗餐具,許多店家在防疫期間都有使用透明隔板,陳念榮認為,防疫隔板能阻隔空氣中氣體的流動,使其不會擴散至周圍,因此能有效防止病毒的傳播。

外送平台也推出了「無接觸取餐」的服務,減少外送員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降低傳染的風險。許惠悰提到,取餐時,買家需確實配戴口罩,取餐後建議先洗手、消毒後再用餐,藉此達到更完備的防疫措施。許惠悰說,想要降低病毒的傳染機率,關鍵在於勤洗手、做好消毒清潔、落實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才能有效預防新冠病毒。

落實消毒程序 兼顧防疫環保

對於市售免洗餐具造成環境汙染,陳念榮直言,免洗餐具為化學成分製成,不易分解。以塑膠為例,五號塑膠(PP)產品的特性為不透明、堅硬且耐高溫,因此較難分解;六號塑膠(PS)則是透明、較軟的塑膠材質,相對不耐熱也更容易被破壞、分解。而市售標榜利用植物纖維製作的免洗餐具,雖然減少塑膠成分含量,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因此自備餐具為最好的環保觀念。

常見塑膠材質與特性表。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圖片提供/苗斯堯

疫情期間,店家改用免洗餐具供客人使用,陳念榮指出,病毒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傳播,只要做好消毒步驟就可避免病毒傳播,降低染疫風險。由餐具為無菌狀態,對店家而言,使用免洗餐具為方便且快速的防疫方式,更能因此減少消毒流程、降低消毒成本。

針對民眾關心使用免洗餐具是否能達到有效的防疫措施,許惠悰指出,在做好消毒的前提之下,使用免洗餐具或環保餐具的防疫差距並不大,重要的是做好消毒,即可達到防疫效果。他認為,店家的不鏽鋼餐具會清消完善,所以民眾不必擔心環保餐具無法達到防疫效果。

無論環保或一次性餐具皆應落實消毒。攝影/黃宜靜

許惠悰表示,國人主要透過紙鈔交易,比起擔心病毒透過免洗餐具傳播,更需重視紙鈔流通可能造成的病毒擴散。據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在攝氏30度的環境下,病毒可於紙鈔存活約21天。因為紙鈔無法消毒,易造成病毒停留,因此他建議,店家可將收銀及製餐的工作分別交給不同的人,避免同時接觸紙鈔及餐點,達到更佳的防疫效果。

 

延伸閱讀:

年用20億個免洗杯 循環租借杯登場

疫情下!免洗餐具暴量 大學生推環保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