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無包裝消費新選擇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垃圾減量,環保愛地球」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的行動,只要你我願意從生活中做一些改變,就能讓環境更美好。
為了地球的永續經營,好好地做回收、環保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日常生活中每天購物攜帶、包裝使用的各式塑膠袋,在 […]
記者 謝安、林旻臻、陳柔樺/採訪報導 周一早晨,上班族王小姐手拿喝完的咖啡杯,繞了三個路口才找到垃圾桶,「以前 […]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台灣傳統手工藝面臨現代化衝擊,多數產業紛紛轉型,透過創意和品牌策略重獲新生。其中,茄芷袋憑藉復古、懷舊及其循環利用性的特質,成為傳統工藝在地創新與全球化市場結合的典範。不僅帶領遊客穿越時光隧道,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無窮魅力,更將環保理念與文化精髓緊密交織,重燃台灣傳統工藝的生命力。
近年政府積極推廣限塑政策,但一次性購物袋仍充斥再民眾的生活當中,於是有民間團體發起了Ubag二手循環計畫,鼓勵店家成為二手袋回收站,民眾也可以將不需要的袋子捐贈給商家,達成塑膠袋的重複利用。
在台灣,塑膠製品跟民眾的生活密不可分,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塑膠原料製造業在2022年的內銷量就超過390萬公噸。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有機蔬果逐漸有了一群忠實的擁護者,不過按照現行法規,機蔬果裸賣時若觸碰到慣行農法蔬果上的農藥,便有可能受罰。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限塑政策推動至今已經20年,但塑膠袋和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充斥在生活中,而環保署預估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指標是否能落實,值得關注。
生前四處漂泊,尋找片瓦容身;死後終究一人,孤獨走完旅程。每一位街友因各種原因離 開家庭露宿街頭,然而,他們告別人生時並非都有親屬送行,而毫無血緣關係的社工、接體員及殯葬志工成為他們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陪伴者。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臺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在現今環境破壞及氣候劇變下,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因應現狀,聯合國於2022年啟動全球限塑談判,目標於2024年完成《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而2019年7月起,台北市《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政策》正式上路,取塑膠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材質製成的環保吸管。其中脫穎而出的是,由台灣子弟黃千鍾研發,並在第121屆巴黎國際發明展奪下金獎的甘蔗渣環保吸管。
今年12月開始,台北市飲料業者將全面禁止提供一次用塑膠飲料杯,轉而以紙杯作為替代,並加入共享循環杯模式,以達到減塑的作用。然而循環杯材質同為塑膠,也有使用期限,是否能真的達到減塑目的,還有待觀察。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純素概念也日漸普及,因此許多時尚品牌開始推出結合環境及動物友善的商品,常被稱作「純素產品」。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