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年用180億個塑膠袋 無包裝消費新選擇

記者 邱憶雯、陳侑廷/採訪報導

近年來面對地球暖化、能源短缺,世界各地開始意識到節能的重要性,更在全球掀起一波環保熱潮。垃圾分類、攜帶環保餐具、購物袋等宣導多年的口號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但「無包裝商店」這樣的消費模式或許並非人人皆知。

無包裝商店的消費模式,就是自備容器。攝影/邱憶雯

全球第一家無包裝商店於2007年在英國誕生,目前約有100家類似的商店散布在世界各地,目前也有六間概念較符合的店家隱身在台灣。

「無包裝商店」又被稱為裸賣店,店內的商品不使用任何一次性包裝,消費者必須攜帶自己的容器到店內購物,並利用秤重的方式進行計價,藉此達到零廢棄的目的。

無包裝商店販賣許多果乾,用的都是可重覆使用的容器。攝影/邱憶雯

一次性容器實在太方便,傳統市場各處都掛滿包裝袋,民眾各個都空手進去,再提著裝滿肉、蔬果的紅白塑膠袋回家。記者實際到訪新北一家無包裝商店待一個下午,只有兩組客人進到店內購物,相比於隔一條街的便利商店,則是不停有人進進出出。

即使環保團體不停宣導、呼籲社會減少使用一次性容器,政府更與各大飲料店配合推出攜帶環保杯折價的獎勵政策,但大部分民眾仍然選擇多付5元而非自行攜帶環保杯。

消費者自行帶環保容器購買日常用品。攝影/邱憶雯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2011年至2021年一次性廢棄物產生量呈現上漲。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製圖/邱憶雯

無包裝商店業者莊宜臻認為,對於一般人來說,攜帶容器這件事情或許還是太麻煩,不過因為使用秤重的方式計價,即使是想買非常少的量也是可行。

身為頂客族的消費者陳先生就指出,如果要煮飯,一般超商、量販店無法買少量的食材,往往會放到過期變成浪費,而無包裝商店這種「吃多少買多少」的模式,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方便。他更呼籲現代人,不要認爲只有自己做環保沒有用就不做,如果每個人都能付出一點努力,地球就會變得不一樣。

 

延伸閱讀:

裸裝新生活 循環經濟正夯

循環經濟新創展 串連起環保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