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限塑政策量不減反增 全面禁用難達成

記者 吳柔廷陳怡儒李芷涵 /採訪報導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人們開始意識到友善環境的重要性,台灣於2002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禁止部分場所免費提供塑膠袋及一次性的免洗餐具,限塑政策推動至今已經20年,但塑膠袋和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充斥在生活中,而環保署預估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屆時能否落實,值得關注。 

傳統市場塑膠袋隨處可得,民眾習慣自行取用。攝影/陳怡儒

塑膠製品 管制擴大 

環保署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制定了階段性禁用政策,自2002年起禁止部分場所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並於2006年擴大免洗餐具的管制;2011年針對一次性外帶飲料杯進行減量和回收;2018年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的管制範圍,新增七大類管制對象,包含人們熟知的飲料店、藥妝店、洗衣店、西點麵包店等業者,都列入管制範圍。  

而台灣身為手搖杯王國,一次性飲料杯使用數量十分驚人,據環保署在2020年統計,是年消耗近4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為降低塑膠杯的使用量,環保署宣布,自2022年7月起,民眾自備環保杯,享有折扣5元以上的優惠,預估每年將減少5.8億個一次性塑膠杯的使用量。 

此外,環保署在《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中提到,2030年將實施禁塑政策,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塑膠吸管等四大類塑膠製品,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薦任技士林雯妤書面回覆表示,我國規劃將從管制面、經濟面及技術面等三面向著手,並透過加強環境教育及宣導,鼓勵「自備、重複、少用」生活減廢3招,以達成我國減少塑膠使用量目標。 

台灣近十年塑膠餐具內銷量。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處統計部、製圖/陳怡儒

規範死角 用量上升   

台灣實施限塑政策逾20年,根據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顯示,塑膠袋和塑膠餐具的內銷量呈現上升趨勢。對此,林雯妤表示,經濟部統計處的工業產銷存動態調查,其統計之塑膠袋並非專指購物用塑膠袋,故其數據不能代表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她亦指出,購物用塑膠袋用量依據環保署委辦計畫調查推估,從107年每年使用152億個,到109 年使用量降至每年 91.7 億個,已經有明顯下降。  

我國目前雖然規定14類管制對象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但對於塑膠袋用量極大的傳統市場和外送平台並未加以規範,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學會專案經理曾子郡指出,先前有外送平台在台南試辦使用循環容器盛裝食品,若是能夠把「順物流」及「逆物流」規劃完整,更能有效抑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量。 

台灣近十年塑膠袋內銷量。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處統計部、製圖/陳怡儒

強化宣導 落實執行  

台灣如何在2030年將全面禁止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的計畫貫徹實行,對此,台灣主婦聯盟前任理事長陳曼麗建議,政府提供的誘因和企業的宣傳方式很重要,運用政府環保杯折扣等政策,加上企業設計販賣周邊環保商品,使得民眾接受度提高,同時也可以遵循環保理念,兩者相輔相成,以達到政策的落實。   

面對塑膠餐具的使用量上升,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民眾以外帶為主,環保署將持續推動一次性塑膠產品源頭減量,除了提供誘因外,教育宣導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對此,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科技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鍾岳勳認為,透過教育宣導,讓消費者願意配合,生產者就能放心的從源頭去改良,而政府也可以透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生產者,2030年的禁塑政策落實指日可待。 

無包裝商店顧客自備容器購買日用品。攝影/陳怡儒

無包裝商店 推廣待努力

相較於街道上琳瑯滿目的便利商店,無包裝商店的數目屈指可數,而大多民眾對於無包裝商店的消費模式,因此無論經營上或創業階段都面臨許多難題。  

無包裝商店店長郭子嘉表示,由於購買商品時,需要自備容器,民眾還是會選擇到快速的便利商店消費,這也讓其經營更為困難。他亦指出,無包裝商店的共同理念是將外部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因此不論是從產品的製造,或是後續的包裝,須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如此一來店家所承受的成本會比其他一般店家來的多,售價也相對提高,甚至在起步階段的商家因為客流以及商品管控問題,導致一天下來的來客量不到十組,種種原因成為業者必須設法突破的困境。    

業者提及前幾年的無包裝商店營業現況不如預期,但近年來因為環保意識的提倡加上友善環境議題的推動,在網路推廣之下越來越廣為人知,店家開始試著搜集可以二次使用的瓶罐提供給顧客,讓顧客即使在沒有自備容器的情況下也可以消費。 

環境永續需要時間及成果去證明,政府提出的減塑政策長達十年之久,成效卻有限,無包裝商店業者表示,顧客的忠誠度以及大眾對無包裝商店的接受度逐漸上升,循序漸進地減少塑膠使用量,希望能讓台灣在減塑的過程中,同時引發共鳴及認同感。 

無包裝商店業者提供循環容器供民眾入店選購。攝影/陳怡儒

包材減少 兼顧產品新鮮及成本 

根據2009年至2019年經濟部產銷統計,國內塑膠袋、免洗塑膠餐具及紙容器三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增加22.8%,於此十年間其用量並未減少情況下,台灣能否在2030年順利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商家是否有能力採取應變措施,如何在減少包材但又維持商品新鮮下販售商品?

環境友善企業行銷郭佩宜表示,部分產品可改用紙袋包裝,也嘗試過裸賣,但蔬果類在冷氣房的環境中,容易因為濕度影響到商品品質,為了同時兼顧環保和產品質量,才會有可替代傳統塑膠的材質、較容易被分解的PLA生質袋的產生。 

變換包材是否會影響到商品的售價,以及自備包裝的情況下,商家所提供的折扣該由誰來承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曾子郡認為,應該百分百由企業來承擔,因此政府推動政策之前,應該先和商家溝通,訂定一個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商家也應該更落實社會責任,並努力實踐環保理念。

至於部分消費者質疑,包材成本上升勢必轉嫁消費者,郭佩宜表示,成本的部分目前由蔬果供應商自行吸收,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不會把成本轉移到商品價格上,讓消費者去承擔包材多餘的費用。   

面對一次塑膠袋不減反增的情況,商家、消費者及政府之間該怎麼配合,才能推動減少塑膠的環境,對此鍾岳勳指出,只要給予消費者補助應有意願,商家的部分需要指引他們一個方向,在使用環保產品的同時亦不致虧損,才會願意配合;至於政府的部分,相關法規則需加以制定及整合,同時透過技術輔導商家,如此三方同時進行,或許可以讓台灣在限塑政策做得更好。   

企業的環保宣傳品兼具實用性,深受消費者喜愛。攝影/陳怡儒

延伸閱讀:

二手彩妝先別丟 回收捐助讓愛循環

環保意識抬頭 綠建築湧現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