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開一面 人猴共存
記者 王鈞志/採訪報導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也是本島上和人類最為相近的靈種類動物,在2019年1月,從保育類 […]
記者 王鈞志/採訪報導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也是本島上和人類最為相近的靈種類動物,在2019年1月,從保育類 […]
位於高雄的美濃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只是隨著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物種越來越稀少。為此,美濃湖水雉棲地復育工作者黃淑玫、劉孝伸、野蓮農民以及眾多志工,將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從2017年的14隻復育到如今的近70隻。黃淑玫表示,除了復育水雉,更希望將生態恢復到開發前的豐富樣貌,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自然環境。
說到台灣獼猴,攻擊、危險、兇狠,這些負面標籤,已經與牠們劃上等號。然而,在台南烏山獼猴保護區裡的猴子們,個性卻是溫順、可愛、呆萌。為了保護猴群,保護區負責人林耕竹,向農民推廣架設電圍網,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減少農作物受損,同時守護這塊寶貴的花果山,打造人與獼猴共存的環境。
記者 李俊德、陳薇安、王懷瑄/採訪報導 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後,市場所需木材99%從國外進口,無形中助長非法木材 […]
紫斑蝶屬熱帶蝶種,氣候變化時便遷移至異地覓食、繁衍,其群體遷徙盛況壯觀,吸引各地遊客及學者矚目。因紫斑蝶遷徙路線行經數個縣市,當地政府及單位祭出各式護蝶措施和活動,交通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稱高公局)實施「國道讓蝶道」政策,以保障紫斑蝶及用路人安全;雲林縣林內鄉則延續過往,舉行林內紫斑蝶季,不僅達到保育紫斑蝶效果,更能發展在地觀光,振興當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厲鷂啊厲鷂,厲鷂飛上山,嬰仔快做官,厲鷂飛高高,嬰仔中狀元,厲鷂飛低低,嬰仔快做老父。」
一首古老的台語童謠,藉老鷹(厲鷂)的象徵道出對孩子的期許,亦譜出人與鷹之間的感情。然而屏東科技大學(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洪孝宇表示,俗稱老鷹的黑鳶,於1991年全台數量銳減至約175隻,引起各界關注。隨著禁用農藥、改變農法,期望再次創造人、鳥共存的環境。
綠色植物除了能讓人紓壓解鬱、淨化室內空氣品質,園藝生活更是有助於延長壽命。位於永樂市場的第二代布商研發出無耗材種植方式,生產機能性布料來替代土壤的材質,運用絨布吸水和排水的特性,一次次的實驗研發出獨有的綠色植生牆。位於福和國中的福和科技中心採用了這一種創新的栽培方式,打造生機盎然的園藝牆,賦有極大的環境教育價值。
台灣的建築物常有大片玻璃或是反射鏡的設計,也因為這樣的關係,鳥類會誤以為玻璃後方是可通行的道路,在沒有減速就衝撞的情況下會導致鳥類受傷甚至死亡,這樣的死因就稱為窗殺,但其實這個狀況是可以透過人為慢慢被改善的。
台灣山地面積佔全島比例三分之一。隨著人類活動迅速擴展,山區正逐漸轉變為農田、牧場等非自然環境。據自然保育網資料統計,穿山甲主要威脅為遊蕩犬攻擊與競爭棲地。當前必須推廣民眾保育及救傷觀念、致力復育瀕危動物及控制遊蕩犬數量,使生態多樣性及自然環境得以維持。
國人一向熱衷旅行,然統計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卻遠高於國內,顯見對民眾而言,本地旅遊相較於出國吸引力著實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國內旅遊成本高卻得不到相應的品質,勢必面臨困境。台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未來應加強觀光建設,妥善規劃地方旅遊特色,盼能留住國人,進而吸引外國旅客。
非法繁殖場內不人道對待、虐待事件頻傳,動物受虐問題仍層出不窮。受父親影響的李火山投入動物救援十八年集結夥伴一同救援受虐、受困動物,也在全台學校進行巡迴演講,從教育開始將正確的觀念傳給學生。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溼地,擁有全台灣將近三分之一的水生植物,過往記載資料更是高達100多種,如此豐富多樣的水生植物天堂,近年來卻受到外來種入侵的威脅。如何有效地清除外來種並復育自然生態環境,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