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一午二鯧三嘉鱲」其中過年家家必備的節慶魚「嘉鱲」因過度捕撈竟銳減,且不只嘉鱲,台灣近海魚種都在慢慢變少。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為復育海洋,舉辦多起護生放流活動。但除放流活動外,民眾更應從生活做起,吃對魚、吃好魚,才能年年有魚。
走入位在金門縣金城鎮的「浯州陶藝工作坊」,處處可見各種造型的風獅爺被擺放在周圍。王明宗師傅凝視著陶製風獅爺的雛形,手持雕塑工具,一刀刀刻畫出風獅爺的神情,把英勇神威的姿態呈現的惟妙惟肖。王明宗推廣風獅爺超過30年,有「風伯傳人」之稱,他期盼未來能持續將金門風獅爺文化推廣至國際。
「那是一隻黑面琵鷺幼鳥,半埋在魚塭旁的泥濘裡,身上爬滿蒼蠅,眼睛早已失去應有的光澤,我們判斷牠已死亡。當我們在聯絡送驗時,捧在手上的牠卻微弱地顫抖了兩下,『牠還活著!』我們又驚又喜地尖叫。」
台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動植物資源,有些物種在復育下已脫離瀕危,然而仍有不少動物正身處存續危機中,如台灣狐蝠(下稱狐蝠)為一級保育動物,目前僅剩約200隻,是政府近年積極投入行動的復育對象。
因應能源轉型,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15.5%的目標,其中太陽能發電須達到20GW(百萬瓩)。而農電共生作為綠電發展重點項目,卻因光電亂象橫生,引起民眾反彈,導致種電案的推動愈加艱困。為了整頓現況,經濟部能源署將積極召開說明會,並藉地方媒體之聲,宣導政策良善立意,盼能消弭分歧、重建信任。
台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動植物資源,有些物種在復育下已脫離瀕危,然而仍有不少動物正身處存續危機中,如台灣狐蝠(下稱狐蝠)為一級保育動物,目前僅剩約200隻,是政府近年積極投入行動的復育對象。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座落在雲林縣口湖鄉的下崙國小,近年發展「在地探究課程」在教育界引起迴響,而該課程的幕後推手,是來自下崙國小的校長黃淑玲,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下崙地區的在地生態與故事,便偕同校內老師著手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主要的養殖漁業,以及特色濕地等環境議題,期盼學生有朝一日可以根留故鄉,並銘記「下崙是他們永遠的家」。
蝴蝶復育顧問謝睿強,是土生土長的南投縣埔里人,他跟著家族,從事了50多年的蝴蝶產業,跨足過觀光產業以及演藝事業的他,在經歷過一場病之後,燃起了他對生態的重視,並開始全心全意的投入復育志業,希望有朝一日,能讓蝴蝶在台灣各地翩翩起舞。
今年20歲的沈利倩,因為患有先天性白血病,所以從小就失去右腿。國中時因為穿戴義肢,在學校遭遇同學霸凌。爸爸沈錦榮為了轉移她的情緒,決定帶她一起去訓練老鷹,在馴鷹的過程中利倩也重新找到面對人生的勇氣。
位於高雄的美濃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只是隨著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物種越來越稀少。為此,美濃湖水雉棲地復育工作者黃淑玫、劉孝伸、野蓮農民以及眾多志工,將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從2017年的14隻復育到如今的近70隻。
曾經是掏金小鎮的牡丹,是當時北部非常重要的礦區之一,隨著時代轉變,掏金熱潮衰退已久,曾經用來存放礦物的倉庫也已經變成了廢墟,直到近期,新北市政府開通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讓牡丹老街有復甦觀光的可能,為了發展觀光,當地居民將老街以及社區内的牆壁彩繪上色,讓牡丹擁有獨特的景觀。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