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鯨豚保育阻礙重重 王浩文:教育要持續做 不能氣餒
本應在海面下悠遊的鯨豚,為何接連「上岸」而最終一命嗚呼?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也是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浩文擔任與談人,與我們探討社會該如何與海洋鯨豚共存。
本應在海面下悠遊的鯨豚,為何接連「上岸」而最終一命嗚呼?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也是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浩文擔任與談人,與我們探討社會該如何與海洋鯨豚共存。
本應在海面下悠遊的鯨豚,為何接連「上岸」而最終一命嗚呼?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邀請國內海洋事務最高主管機關的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的海洋生物保育組科長柯慶麟擔任與談人,與我們探討社會該如何與海洋鯨豚共存。
購買土地也可以是保護環境的方式,台灣的民間組織「山貓森林」主打透過購地來保育土地與環境,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成果可說是相當豐碩。
鳥數的減少能夠體現出環境問題,是對於人與環境共存間很好的生態指標。近年環境破壞,導致山麻雀數量迅速下降,過去在山間常見的山麻雀,分布範圍逐年縮小,並在2008年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也因此有一群人默默的為山麻雀繁衍而努力。
小燕鷗是我國海洋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2016年發布的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小燕鷗被列為國家接近受脅(NNT)類別,正面臨棲地被破壞的生存困境。
石虎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區或丘陵地,故有「淺山精靈」的美名,石虎外型與家貓虎斑貓相似,也有不少人會將兩者認錯,其實從外表就能做出區別,石虎四肢較粗、額頭有白色條紋、身上的花紋是斑點狀和褐色毛皮;虎斑貓的四肢較細小、額頭與皮毛同色以及身上的花紋是條紋狀。
「蝦猴」為一種生長在彰化沿海的特色海產,縣政府自2005年起為其劃分出三個保育區;然而當地店家表示蝦猴價格反較過去更高,數據也顯示蝦猴的數量「不增反減」。將來應找出蝦猴減少的原因並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避免蝦猴落入生態危機。
依莊福文教基金會資料顯示,犀牛為體型第二大的陸地草食性動物,其珍貴的犀牛角使盜獵者趨之若鶩。近年來全球許多機構致力於犀牛保育活動,但復育速度遠遠不及獵殺數量,成為國際關注議題。
10月24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有38個關注海洋保育的團體齊聚一堂,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主辦「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會。目標為引導在地保育團體,落實及推廣海洋保育。近年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海湧工作室,活動當天提及海洋垃圾相關議題,其他團體也將海洋的多種面向,用不同方式傳達給民眾。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珊瑚雕刻是台灣特色傳統工藝之一,精緻雕工受到不少遊客喜愛,如今因環境保育及來台禁令等原因,珊瑚產業面臨危機,台灣雖曾被譽為「珊瑚王國」,但民眾對珊瑚歷史了解少,傳統工藝傳承與保育也受到挑戰。
動物園是個不管何時都很多人的地方,參觀動物時不免會看到一些人出現在動物旁,稱為「動物保育員」。許多人認為動物保育員的工作僅僅是餵食、和動物玩樂、打掃環境等簡單工作而為之羨慕。但面對每隻不同習性得動物,專業的動物保育員需具備相當高的專業知識與訓練才能照顧牠們。
近年來鯨豚擱淺數量逐漸增加,海洋動物的保育和救援工作刻不容緩,台灣各地的鯨豚相關協會也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和鯨豚友善等相關活動,希望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大海和海洋動物。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