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墮胎法再掀波瀾 哥倫比亞突破極限

記者 湯宸瑜、王彤、廖宇騰/採訪報導
女性走上街頭,爭取生育自主權。圖源/Pixels

哥倫比亞於2022年正式通過了一項重大法案,將墮胎合法化的最大時限延長至24周,意味著這個拉丁美洲國家的立法環境出現了重大變革。過去哥倫比亞法律規定,只有懷孕前10周內才允許墮胎,除非母親有生命危險,或者胎兒有嚴重的健康問題,才得以墮胎。

台灣法院門口,反映社會敏感議題的法律挑戰。攝影/湯宸瑜

墮胎合法化跨國對比

律師陳彥仰表示,在台灣墮胎屬於《優生保健法》,如果不符合該法的例外條款,則會構成《刑法》第228條墮胎罪,根據《優生保健法》,墮胎在特定情況下是合法的。例如懷孕對母體健康、心理有害,或懷孕是由強制性行爲所導致。墮胎周數在《優生保健法》下也有限制,必須在24周以內進行。

婦產科醫師茆茆(化名)提到,哥倫比亞在2022年通過的墮胎合法化法案對台灣的醫療體系和社會可能產生影響。這使人們注意到,連在相對保守的拉丁美洲國家,也開始朝著開放的方向前進,提高女性權利和母體健康的關注。 

茆茆醫師指出,哥倫比亞的墮胎政策改革向更民主和更重視女性權益的方向發展,可能提供了台灣修改墮胎法律和政策的啟示。關於台灣目前的《優生保健法》,衛福部去年也提出草案並預告積極討論修法,包括修改法律名稱,避免給人留下只有選擇最佳嬰兒的印象,此外,修法可能會消除婚姻關係中需要先生同意的規定,這也是一個重大的改變。 

台灣醫院溫馨措施,孕產安全心願小卡充滿愛與祝福。攝影/湯宸瑜

在醫療實務中,全球墮胎手術已有了一些技術和安全性的改進,但仍然存在著一些挑戰。墮胎手術分為藥物墮胎和手術墮胎,藥物墮胎可能會導致大血塊、組織塊等等排不乾淨而出現大量出血的問題,而手術墮胎可能對子宮內膜造成傷害,也可能導致未來發生沾黏的狀況。因此,醫師必須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    

16到18周的羊水檢測可以看出寶寶是不是有染色體異常。攝影/湯宸瑜

茆茆醫師提到,對於醫師和患者來說,最大的困難之一可能是法律的要求,特別是當患者未成年或處於婚姻關係中時,需要獲得家庭成員簽署的同意書。有時候患者會面臨家庭成員不同意的情況,這對患者和醫師都帶來困擾。  

台灣墮胎法規對政府的挑戰

因應醫學科技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法律與民意的發展,衛福部曾提出《優生保健法的修正草案,將法律名稱更改為《生育保健法》,並刪除有關「優生」的用詞。此舉是為了消除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以符合相關國際公約規定,禁止一切形式的歧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台灣政府在墮胎政策的立場是以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生殖自主權為主要考量。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規定,國家富有消除性別歧視的義務,以促進兩性地位的實質平等。

法庭報到處繁忙場景,墮胎議題於司法審判中興起。攝影/湯宸瑜

國健署坦言,對於政府在推動墮胎合法化的相關政策上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優生保健法》的修法進程曾多次受到阻礙。立法院未能完成審議,立法委員在屆期內未繼續審議草案,因此草案曾被退回行政機關重新檢討。由於這些問題牽涉到胎兒的生命權和婦女的生育自主權,因此難以取得共識,需要持續的溝通和討論。

綠浪助推拉美女性自主權

自2020年12月30日阿根廷通過妊娠14周內墮胎合法化後,厄瓜多國會也放寬墮胎限制,允許遭性侵而懷孕的受害者得以終止妊娠,而哥倫比亞憲法法院也在2022年宣布通過妊娠24周內墮胎合法化。在普遍信仰天主教的拉丁美洲,民情相對傳統、保守,墮胎基本上屬於違法行為,而在背後推動這波女權運動的人們被稱之為「綠色浪潮」(Green Wave)。

2005年,阿根廷的女權組織發起了一場全國運動,主張政府需提供「合法、安全、自由墮胎」,替爭取女性墮胎自主權立下第一面里程碑,而「綠色手帕」就是她們作為墮胎權鬥爭的標誌。這波綠色浪潮不只影響阿根廷的法律制度,更席捲整個拉丁美洲,推動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解放與進步。

在此次女權運動前,拉丁美洲經常有女性因墮胎而背負殺人的罪名,慘遭關進監牢。儘管是在緊急且不得不的情況下,墮胎的行為依然不被允許,甚至有百分之九十的墮胎行為是秘密進行。在不乾淨、不安全的醫療環境下進行手術,使許多女性面臨生命危險,墮胎除罪化不僅僅是為了保障女性身體自主權,也可以減少因秘密手術造成的死亡風險。

新生兒中重度病房充滿希望,先天異常的寶寶可以在生下來後,透過手術去治療。攝影/湯宸瑜

儘管墮胎合法化的聲音在世界各地響起,仍有許多因宗教而反對墮胎的人們,認為墮胎違反教義、侵犯未出生兒童的生命權。在台灣,社會上也出現了支持與反對兩派聲音,有的民眾支持墮胎周期的延長,也建議政府應給予懷孕婦女更多的資源與支持,提供孕期時的諮商,讓醫師評估孕婦身心狀況,使其做出最適切的選擇。有的民眾表示反對,認為墮胎等於殺害一個小孩,在台灣保守的民俗風氣中不容允許。另外,也有民眾站在中立的角度,建議政府可以針對未成年的學生做好性教育,宣導安全性行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問題發生。

墮胎之痛 社會壓力與情緒的調適

墮胎對女性來說,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伴隨而來的不只有身體的傷,更有心理的痛。心理治療師張顯蓓認為,孕期婦女在面臨墮胎的決定時,會因不同方面的因素,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其中社會資源與情感支持是主要的關鍵原因。

張顯蓓提到,資源的因素最直觀的就是經濟方面,婦女未必有能力負擔自己與孩子的生存,以及未必有足夠社福資源可以提供幫助。至於情感支持方面,張顯蓓認為台灣是個較壓抑的社會,對女性存在著生育期待,伴侶及家庭也不一定會支持墮胎決定,這導致女性除了面對喪子之痛外,更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伴侶關係也可能產生嫌隙,這樣的衝擊對女性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若身邊有人遭遇類似困難,張顯蓓也提到了幫助的方法。她認為墮胎與生產無異,在結束過程後都會產生「催產素」,導致女性的賀爾蒙產生變化,情緒會變得敏感及放大憂鬱感受。旁人的陪伴以及得到足夠的營養照顧,都是能幫助減緩悲傷情緒的方法。

照顧新生命的據點,婦產科門診充滿關愛與專業。攝影/湯宸瑜

張顯蓓最後也分享,近期台灣開始舉辦關於懷孕中止婦女的療癒團體。這是很好的管道讓經歷墮胎、小產、死胎等狀況的女性互相分享情緒,分擔壓力。他們同時進行教學身體調理的方法,利用呼吸法、按摩等幫助子宮的照顧。更有透過悼念儀式,與未能一面的寶寶好好道別,除了真心祝福嬰兒,更能達成心靈上的慰藉,重新準備新生命的到來。

 

延伸閱讀:

「心跳法案」惹議 墮胎爭議再起

自由派大法官辭世 美國墮胎權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