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面容下看不見的缺口 淺談「容貌焦慮」

記者 胡羽忻、江翊菱、謝欣彤/採訪報導

你知道什麼是「容貌焦慮」嗎?身處社交媒體、資訊量爆炸世代的當下,各種照片、影片的接收已成為日常,卻不知不覺形塑人們對外貌以及美麗的標準,開始追逐大眾定義下的審美,導致過度檢視自己的五官、身材甚至開始厭惡自己,對於「極致美」追求下所誕生的容貌焦慮,讓現代人困擾不已。

現代人重視外在容貌亦容易產生焦慮。攝影/謝欣彤

偏執外在 影響身心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解釋,會造成「容貌焦慮」,乃因大部分人在思考上過度集中於身體,不斷想彌補自身認為的身體缺陷導致影響生活。他以患有容貌焦慮的整形人士為例,患者一旦無法達到整形的目的,就會不斷執著於思考無法整容這件事,使生活失去規律運作,這就是最典型的症狀。 

葉啟斌指出,與容貌焦慮相似的疾病,其名稱為「身體軀體變形障礙(簡稱BDD)」,「要完全符合BDD症狀的病患非常少,人群中大約僅有百分之三患有此疾病。」但會有容貌焦慮的人卻非常多,從他過去經驗來看約五至七成存有這類的心理狀況,會過度關心自己身體、認為外在不夠美麗。 

容貌焦慮與BDD主要的差異點在於「嚴重程度」,葉啟斌說明可從三大部分來看,分別為焦慮程度、影響生活及社交關係,以及不斷對外表某處執著進而影響到日常無法正常運作且不想與人交談,要同時符合這三點且嚴重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才能歸納在BDD,大部分的容貌焦慮則被歸類在偏向強迫症的情況,兩種症狀在定義上仍有些差異。 

大眾對於美麗的標準一般認為需要纖細窈窕的身材。攝影/謝欣彤

容貌焦慮導致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葉啟斌提到,以精神科來說,誘發憂鬱及自殺的比例最多,甚至嗑藥、產生社交焦慮情形也有,其中併發症中特別危險則是厭食症,無法進食下導致致死率偏高。根據國外研究論文數據顯示,厭食症死亡率比憂鬱症高四倍左右。同時會產生內分泌及身體機能失調,是生理及心理的雙重衝擊,十分不好治療。 

「因為外表我哭過很多次。」這是來自對於容貌有焦慮困擾的女大學生小王(化名)的一段話,他提及,一天會花費12小時以上在社群平台、修一張照片花兩三天已是每日必經的例行公事,對於自己臉型大小、身材都不甚滿意,他回憶:「有一陣子胃很不好,不管有沒有吃東西都會一直乾嘔,但我蠻開心那時候瘦到38公斤,因為穿衣服好看。」

社群平台 誘發刺激

依據網路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每日平均使用網路時間高達8小時7分鐘,相當於一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泡在網路上,心理治療所院長張銘倫透過書面表示:「人們花太多時間在社群平台上,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下導致容貌焦慮悄悄地潛入生活當中。」 

華文心理治療基金會心理師黃暐超坦言,以照片為主的社交軟體出現,會逐漸提高大眾對於容貌的在意程度,他強調容貌焦慮困擾者將照片上傳社交軟體前會不斷地重複檢視,如果照片到達不了心中的完美境界,甚至會放棄上傳。

社群媒體是否為助長容貌焦慮族群增加的原因,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李怡青表示,在過去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當中,發現長時間處於社群容易產生「向上比較」的心態,如今社群媒體已是人際互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為視覺動物的人類,重視視覺所帶來的刺激,而在社群媒體上「外貌」成為視覺刺激的主要因素,比較心態自然會從外觀上開始,對於外表上的焦慮在社群上面會被強化,更容易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 

此外,青少年是否容易因長期沉浸於社群而導致焦慮,葉啟斌指出,青少年期處於心理發展很重要的階段,需要從別人的認可中獲得肯定,在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為了吸引異性會更加注重外表,也更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李怡青也認為,青少年除了特別在意同儕眼光,也會因為沒有達到社群所認同的理想身材或標準,而感到焦慮。

各式各樣的醫美廣告隨處可見。攝影/江翊菱

「美」不侷限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各個文化皆有對美的不同定義及標準。」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杜珝萌表示,因文化差異,導致各國關切的身體部位會有所不同,她認為亞洲國家相對在意單、雙眼皮,而歐美國家則重視小腿及臀部的比例。葉啟斌也指出「社會文化確實會影響美的標準」,生活環境和文化差異使每個國家擁有不同的審美觀,對於美的定義也截然不同。   

「理想的身形會在不同文化、社會被塑造。」李怡青肯定地表示,針對男性方面,歐美國家講求男子氣概,使他們崇尚的理想外表是肌肉型男,反觀亞洲國家,對於男性的外表相比歐美限制較為寬鬆,即便是文弱書生的外表,也可被社會接受,可見不同文化社會造就了對於「美」的差異性。 

各級醫院多數可見減脂瘦身的門診。 攝影/江翊菱

葉啟斌指出,歐美國家強調自我發展的獨立性,鼓勵脫離團體、成為獨特的人格,反觀亞洲國家相對重視團體合作的概念,較不重視個人意見,導致過度在意他人目光,成為影響亞洲人容貌焦慮較為嚴重的因素之一。他認為若能站在自我獨立的角度發展,不一定要強迫自己融入群體,鼓勵大眾多探索個人特質,或許對容貌焦慮的情況會逐漸好轉。   

「美」不該被塑造成一種固定的型態,醫美診所院長詹本立表示,每個人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長環境影響,對美都有不一樣的審美標準,他認為不需過度追求,只要達到順眼的外觀即可。

李怡青則強調學習欣賞原生外貌,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將未來目標著重在追求精采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了解問題根 尋自我價值

容貌焦慮勿慌張,醫師建議這樣做。資料來源/葉啟斌、製圖/胡羽忻

容貌焦慮可謂現代工商社會環境下的副作用,李怡青說明,民眾普遍對於外貌有一定的在意程度,但要判斷是否罹患容貌焦慮則需要專業人士鑑定。葉啟斌表示判斷依據為「在意的頻率」及其「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這兩個層面,分析出當事人對容貌的執著程度,若因此導致無法專心工作或上學,甚至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才能視之為患者。 

然而,李怡青指出,「就算病患自身有病識感,還是難以自行調適或處理,建議尋求專業醫生及諮詢師的幫助,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葉啟斌則呼籲,遠離容貌焦慮首先要建立自信心,並深入瞭解其焦慮原因,可能是過往被語言霸凌的經驗,或成長環境導致信任感不足,使焦慮感油然而生,親朋好友應給予更多的包容、關懷支持及鼓勵。 

藉由正確的方式及心態去追求美麗並不是一件壞事,詹本立表示,若僅是將醫學美容當成定期保養,依照自己原本的樣貌稍做調整,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模樣,是不錯的選擇。

杜珝萌也提及,外表上的幫助確實可以透過整形或化妝來改變,但內在的提升也頗為重要,不管是心理諮商或心靈成長課程,都是幫助民眾可以更多認識自己及面對自己的恐懼,了解並接納自身價值。 

整形手術成為不少人選擇的變美途徑。照片提供/詹本立

延伸閱讀:

「機」不可失 小心焦慮找上門

社群媒體成青少年重心 當心「讚」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