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棒球科學化訓練 助選手提升效率

記者 黃柏鈞、昝泓屹、鐘郅瀚/採訪報導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運動員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訓練,轉而尋求科學器材的輔助,通過各種儀器精密分析,選手將能進一步了解個人缺失並加以修正,俾利求得更好的成績,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 

數據管理 實證分析 

科學化訓練是指運用運動科學原理進行訓練,以提高訓練效果,訓練員李岱祐表示,有別於以往只仰賴教練或選手的感覺,科學化訓練能蒐集清晰且詳盡的數據,不僅可以記錄分析選手的進步幅度,還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相同的訓練效果。

李岱祐指出,科學化訓練傾向追求「重質不重量」,過去運動訓練都是以量取勝,沒辦法高效率完成,透過科學化訓練可以迅速找到癥結點,減少時間浪費。他舉例,過去校隊練習會拖很長時間,但實施科學化訓練,用一個小時就能達到半天的訓練效果,讓整個訓練變得更有效率。

臺灣現階段引進的科學訓練儀器有Rapsodo以及Hittrax等模擬器,李岱祐表示,前者是棒球投球練習時,運用雷達科技和高速攝影機的高速成像追蹤以收集數據資料。而後者為棒壘球打擊模擬器,記錄球擊出的初速仰角與擊球的飛行距離,模擬賽事中的打擊結果,惟其缺點是儀器大多為英文,在解讀方面偶爾會出現困難,必須透過翻譯才能瞭解,因此Hittrax在台灣的數量屈指可數。

投球測量儀器Rapsodo。 攝影/鐘郅瀚

在訓練方式上,李岱祐表示,他會運用模擬器觀察選手最理想的擊球角度跟打擊機制,並在訓練時使用儀器檢視選手的擊球初速及球速,以此判斷選手是否有進步,儀器會顯示許多細微的細節,再由訓練員幫助選手做改善。不過,目前這樣的訓練僅限少數選手使用。

客製需求 推廣普及 

因為科學訓練普遍價格昂貴,所以一般選手不會將其運用在訓練上,前棒球校隊運動員楊朋諺指出,價格會影響選手接觸科學訓練的意願,加上許多選手寧可待在舒適圈,不願嘗試諸如運動科學等類型的新事物,他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運動科學普及化讓基層球員進一步了解內涵,並鼓勵勇於嘗試,未來才能走得更遠。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於2018年推動「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以發展運動科學,並擬定三個研究方向,分別為「運科訓練」、「體能恢復與傷害防治」及「技戰術分析」,目的即在於希望透過研究來幫助運動員提升競技表現並解決訓練瓶頸。楊朋諺表示,他肯定此項專案所能帶來的正面效益,不僅可提供年經運動員良好的訓練環境,也能讓選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針對科學化訓練的時間點,前統一獅職棒選手黃恩賜表示,每個階段都適合科學化訓練,但訓練量要依照個人實際情況來增減。以國小生為例,他們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接觸過多的科學訓練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他強調,希望小選手能從基礎體能開始著手,讓身體建立良好的基礎,可更有效防止運動傷害, 期盼未來科技持續進步下,科學訓練能幫助選手排除障礙,讓他們脫穎而出。

職棒統一獅球隊隊員透過科學儀器進行訓練。 照片提供/關仲佑

矯正身體姿勢 降低運動傷害 

棒球教練關仲佑指出,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選手受傷的機率也將變高,多數人以為是肌力不足或是身體疲勞所導致,卻忽略了動作不夠標準,亦為造成運動傷害的重要原因。

仲佑表示,舊觀念認為投手每天要丟上百顆球,即使丟到不舒服仍要繼續,但此種訓練方式對手臂的負擔相當大,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且對於部分球員而言,此種訓練方式非但無法提升能力,還可能造成反效果,嚴重甚至會斷送他們的球員生涯。

 「科學化的訓練,可以針對選手不足的地方,去進行更細部的訓練。」仲佑認為,透過科學儀器找出自身肌耐力、柔軟度等需要加強的地方,進行針對性訓練,幫助選手提升自我的同時,還能延長選手的生涯。

關仲佑指導投球手部動作。 攝影/鐘郅瀚

運動傷害是運動員的頭號敵人,預防至關重要,仲佑表示:「透過科學儀器,來蒐集大量投球數據,以及投球動作,再與精英選手做比較,找出問題所在。」投球的出手角度、手肘抬起的位置,這些都難以用肉眼去做判斷,有了科學儀器做輔助,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問題,來達到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

淡江大學體育事務處助理教授傅思凱表示:「科學化的訓練,雖然無法達到百分之百預防運動傷害,但能盡可能的降低風險。」他認為,身體健康對一名運動員來說非常重要,科學儀器雖然無法完全有效防止受傷,但期盼未來科學化的訓練,能夠加以推廣,讓選手更專注在訓練上。

拉彈力繩暖身降低運動傷害發生。攝影/黃柏鈞

精進專業知識 培養技術人才  

現階段台灣各項運動科學儀器皆由國外引入,除購買成本高昂,將器材帶回國內後,相關專業人員不足,導致操作與維護上的問題,仍待解決。 

以棒球為例,關仲佑認為,台灣與國外最大的差異在於訓練員不僅要了解規則,還得看懂儀器上的原文,並且結合專業術語做出解釋但國內棒球選手的外文能力參差不齊,對運動科學的發展勢必形成障礙。黃恩賜也表示,若英文程度較差,就必須透過翻譯,自行摸索,才能了解如何使用這些儀器。 

儀器測量的結果均以英文呈現。 攝影/鐘郅瀚

對此,關仲佑表示,徹底解決此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培育能夠解讀儀器數據的專業人員 ,以國外為例,頂尖的運動選手大多從小即開始培養運動科學知識,即使退休後也能從事相關工作,加上語言相同,更能準確解釋出科學儀器所呈現的結果,相較於國外,台灣在此方面確實較為不足。

此時,培養專業人才格外重要。傅思凱指出,各大專院校開始發展運動健康科學相關科系,如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該系教育目標包括運動健身指導、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健康科學研發能力。就讀相關專業科系為目前栽培該領域專業人員的管道之一。

傅思凱表示,期許未來能從高中職體育生開始接觸運動科學,能盡早吸取相關知識,不僅能提升運動表現、直觀檢視訓練成果,甚至未來能繼續往運動科學相關領域發展,對於學生或是國內體育發展,皆是雙贏的結果。

打擊儀器Hittrax正在進行模擬比賽。 攝影/鐘郅瀚

延伸閱讀:

玩轉大數據 球場新科技

大數據時代來臨 科技走進棒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