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超高齡社會將至 海馬迴劇團演繹失智人生

記者 葉思妤、何妍霈、瑙蜜・吉赫/採訪報導

阿公阿嬤是許多人心中最溫暖的存在,但這群長輩如今卻成為台灣社會最需要受到關注的族群之一,台灣人口老化快速,早在2018年便進入高齡社會,且朝超高齡社會前進,這群「老大人」勢必成為台灣社會需要重視的群體。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驚人,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示意圖)。攝影/葉思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後,老人照護成為國人未來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且根據國發會數據顯示,台灣人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時代,未來65歲以上的年長者將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台灣失智人口也正快速成長,衛福部委託台灣智症協會之數據更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12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然而,現今社會對於失智症的瞭解並不深,容易對病人產生錯怪及誤解,隸屬於龍山老人服務中心的「海馬迴劇團」,長期在社區推廣,並以生動的戲劇介紹失智與長照議題。團長黃秋謹(俠女)表示:「十年前很多人都還不了解失智症,宣導上課又非常枯燥無味,起初只是利用課堂中十五分鐘來演戲,沒想到很是有趣,紓解了我們照顧者的壓力。」

海馬迴劇團創立邁入第九年,團員以個人故事演藝失智人生。攝影/何妍霈

素人戲劇宣導 照顧者照亮彼此生命

海馬迴劇團團員不分年齡,就算是高齡88歲的阿嬤也能加入。攝影/葉思妤

海馬迴劇團顧名思義是以大腦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為名,他們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九年,獨立創作的劇本也超過十齣。龍山老人服務中心行政佐理林妏憶(妏子)表示,他們由照顧者、長輩、志工組成,無論有無經驗,只要有心,就能夠加入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這裡大家都叫著彼此的藝名,更讓人倍感親切。 

照護者常難以打開心扉走出家庭,但參與活動卻是最能減緩壓力的方式之一。海馬迴劇團初建時只招募到黃秋謹一個團員,後來透過宣傳和志工朋友的幫助,劇團才得以誕生。

每個來到這裡的成員都有著自己的故事,許多都是照顧著老人的中老年人,他們以人生經歷彼此安慰、舔拭傷口,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存在。

曾經也是照顧者的團員王惠敏(小甜甜)在爸爸去世後一度無法走出低潮,她說:「會加入劇團是因為過去照顧父親好長一段時間,壓力大到無法釋放,透過朋友介紹來到了海馬迴,讓我重新得到了歸屬感。」在海馬迴的三年裡,這些家人們陪伴小甜甜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更讓她重獲笑容,繼續溫暖他人。

「看問留撥」四口訣 愛心永留社會

海馬迴劇團成員以遊戲方式學習肢體展現。攝影/何妍霈

自己得到溫暖後,便是要將愛傳給社會。海馬迴劇團九年來到各地演出宣導,希望的就是給照護者或被照護者一份力量,告訴這些人其實他們並不孤單。

長期擔任團員唯一男演員的劉龍溪(龍哥)表示,在海馬迴的巡演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是某一次演出,劇中的失智雙親不斷大聲要求孩子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情緒勒索孩子,面對雙親的無理取鬧,孩子終究也受不了。戲劇定格的那一刻,看到前排觀眾心有戚戚焉地流下眼淚,讓他深感不捨,那刻的畫面一直留在他心中。

每個長者可能都是需要幫助的人,平時謹記「看問留撥」四口訣,觀察長者的舉動,多一句關心的話,問他想去哪裡,若他可能需要協助,撥電話給能夠幫助的人,這樣多一份關懷,就能讓一家人免於擔心,每個人都付出一份心力,就能讓愛永留於社會。

壓力無奈與感慨 照護者的心酸血淚

過去對長期照護毫無概念的黃秋謹,自從丈夫罹患失智症之後便擔起一家的經濟支柱,除了要照顧重度身障的丈夫,上有老、下有小也都需要她來打理,這種壓力一度讓她產生輕生的念頭,在遇到了立心基金會的志工後,才開始懂得申請居家照護,也慢慢有了抒發的管道。

丈夫過世之後,黃秋謹的爸爸也罹患失智症,黃秋謹的照護經驗因此已經累積長達十年之久,對「立心基金會」幫助念茲在茲的她,加入了其創立的海馬迴劇團,成為劇團裡重要的「001」號,並把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經歷結合戲劇呈現給觀眾,讓更多人了解有關失智症的知識。

於新北市私立長照機構服務的居家員督導吳茜怡表示,其實在台灣關於長期照護的宣導成效不大,他們手中的個案大多都是透過朋友介紹才開始了解長照機構,她也建議政府可以在更大的曝光平台宣導長期照護計畫。 

除了宣導成效不大,其實關於照護者的權益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許多照護者在照護的過程中會碰到刁難照護者的家庭,卻沒有相對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對照護者來說無疑是身心靈上的壓力。但吳茜怡也表示,雖然照護者的工作非常辛苦,不過每當看到自己照護的個案逐漸靠自己的生存意識慢慢恢復到能打理正常生活時,她的心裡總是多了一份感慨。 

吳茜怡期許,台灣的長期照護系統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對於照護者和被照護者之間的關係也盼得到更多尊重,希望政府能夠重視照護者的權益並加以改善。

黃秋謹(右)分享自身的長照故事,旁人也不禁流下眼淚。攝影/葉思妤

預防勝於治療 宣導對抗失智

台灣老年人口數不斷攀升,早在2018年就轉為高齡社會,且推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失智症也成為長者罹患的常見疾病之一。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隨著時間逐漸退化,剛開始可能只是忘了今天是否有吃藥、瓦斯有沒有關,到最後卻連最重要的家人也漸漸想不起。

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台灣失智症人口有291,961人,佔了老年人口的7.71%,65歲以上長輩每12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比也將年年增加。

台灣失智人口數與失智人口比例預估圖。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製圖/葉思妤

未來失智人口將越來越多,且目前並沒有藥物能夠預防或治療失智症,如此一來,設立完善的教育宣導並配合良好的長照體系,便成了台灣對抗失智症的關鍵。

民眾不了解失智症,導致患者在治療或照護上處處受限,失智症患者在輕度失智時期外表與他人並無不同,這儼然產生了許多問題,因看不出來,家屬便無法發現異常,而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機;再者失智患者有困難時,大眾很難有同理心並伸出援手幫助。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就提到:「看不見的障礙,他更難去取得一些資源、一些服務,還有別人的協助跟同理。」

失智教育進入校園勢必能夠增加學生對於失智症的了解,湯麗玉指出,過去教育部政策較多是針對高齡者的樂齡活動,而現在有許多給孩童看的繪本都有導入失智相關知識,若能將基本概念搭配繪本融入在小學生的課程裡,在提升民眾的認知上能有很大的幫助。

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而是一種疾病。想要有效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積極活動便是最佳的方式之一,湯麗玉就表示,努力參與活動,能夠維持失智者相當好的功能,也能延長患者在輕度失智階段的時間。

積極參與活動並與他人交流能夠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攝影/葉思妤

延伸閱讀:

失智非失能 勇敢面對失智症

長照悲歌 心靈的終結者-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