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走入生態社子島 看見聚落文化藝術

記者 余心彤、羅羽瑄、林怡昕/採訪報導

社子島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因為長年限建,被稱為是「台北市最後一塊處女地」,也由於地處兩河交接處,擁有獨特的河口潮間帶生態,蘊含豐富自然資源,共有三處人工濕地。2021年10月富洲社區舉辦一場生活藝術節活動,邀請藝術家進駐,結合聚落特色設置裝置藝術,呈現有別於繁榮都市的另一種樣貌。

社子島是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而成的沖積平原,台北市延平北路五段後都被泛稱「社子島」,東側隔著基隆河與士林、北投區相望,而西側相隔淡水河,與新北市五股、蘆洲、三重區相鄰。

社子島為沖積平原。製圖/林怡昕

社子島濕地豐富地景 孕育多樣生態系

在社子島擁有五年監測濕地經驗,同時也是溼地解說小築解說員的王力平指出,整個社子島採取生態工法,營造三處人工濕地,分別為「社子島濕地」、「社六濕地」、「島頭濕地公園」。

社子島共有三處人工濕地。圖片來源/臺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以靠近基隆河處的「社子島濕地」為例,王力平提到,該地是標準的「河口潮間帶」,主要以草澤生態系為主,民眾可以在堤防上,觀賞候鳥、水鳥等上百種鳥類,泥質灘地上也有不同品種的螃蟹及彈塗魚,串起濕地豐富的生態系。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在此地設立「社子島濕地解說小築」,每到週末就會有觀察潮間帶植物等環境教育活動在此進行。

「社子島溼地解說小築」每逢週末都有不少解說課程。攝影/林怡昕
社子島共設有三處人工濕地。社子島濕地主要是草澤生態系,社六濕地為紅樹林生態系,可以看到不少水筆仔等植物,而島頭濕地較偏向是公園性質,設計以人為使用功能為主。資料來源/王力平、製圖/林怡昕
泥灘地上有數隻水鳥正在覓食。攝影/林怡昕

富洲里自辦藝術節 加深居民情感連結

除了擁有豐富生態系,由於當地禁建的緣故,社子島保留了最原始的聚落文化。其中,地理區域橫跨整個社子島的富洲里,2021年10月初透過社區發展協會,邀請藝術家前來結合當地特色,舉辦名為「『向望』2021社子咱的家」生活藝術節。

「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平台,讓彼此聲音都被聽見」策展人許絲婷指出,本次藝術節以信仰面向出發,來談社子島內文化信仰,與居民內心聲音,以閩南話「向望(中文有盼望、希望的意思)」,呈現社子島真實生活與土地間的連結。

這次藝術節協同四位藝術家以及當地居民合作,在島上各處設立結合當地特色的裝置藝術,以紅色鐵花窗作品《AURA》為例,透過重建溪沙尾陳氏古厝,並加裝特色鐵花窗,陽光經由縫隙灑進屋內,即可看見人們過往生活的軌跡迴響,與藝術節主題「向望」相呼應,盼能保存故事並分享回憶。

藝術家湯明煦設計鐵花窗作品《AURA》來述說老房子的故事。攝影/林怡昕

而另一座作品《肚臍》,則是採用竹子、鐵線繞製,並將作品放置於社子島濕地附近的河面上,以嬰兒透過臍帶吸收養分的寓意,希望透過作品傳達人與土地的關係,是親密且能共存的。

另一位策展人冉挹芬表示,一般人如果想到社子島,就會聯想到社子島開發案,但她認為,社子島正是因為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所以保留了聚落生活當中的人情味,「其實社子島可能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單一,它是有很多的面貌」。

居民幫忙整理《AURA》原址「溪沙尾陳氏古厝」。照片提供/社子咱的家生活藝術節策展團隊

許絲婷也分享,當初在協助藝術家製作《AURA》時,他們就思考,藝術品放在這裡,若是之後社子島開發後該怎麼辦,但她提到,其實這次藝術展的重點是居民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間的共同回憶,「現在正在發生的故事,都會留在腦海裡」。

富洲社區發展協會秘書長林素貞期望,透過策展過程,讓居民看見當地家族過往的歷史,也想要藉由志工、藝術家、民眾共同合作的過程中,顯現出社區凝聚力。

《肚臍》結合濕地景觀 藝術家:找回與土地的親密感

社子島雖然只是大台北盆地中的一片沖積平原,但卻保留許多自然景觀、傳統建築與緊密的鄰里關係。台北市士林區富洲社區發展協會今年以「向望」為主題舉辦藝術展,雕塑藝術家陳依慧期望,藉由藝術品走入社區,為居民找回人文與土地的親密感。

來自屏東縣,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的陳依慧,自2020年便開啟與社子島的緣分,她表示,首次踏入社子島時,就被它的濕地景觀吸引,社子島有著美麗卻隱密的自然景觀,唯有和社子島有著關係緊密的人,才有機會碰觸到。

陳依慧將大地比喻為母親,人們則是嬰兒,並創作出以竹子作為主要材料的作品《肚臍》,象徵著社子島供給居民豐盛、富有的資源,如同母親無私般的愛。

「很喜歡這邊,所以就希望他們可以了解更多」陳依慧說明,這也是她將作品《肚臍》放置於社子島濕地隱密處的原因,希望非當地的居民能夠親自走進社區,感受社子島散發的魅力與平靜。

陳依慧期盼藉作品《肚臍》,傳達人與土地間的關係。照片提供/社子咱的家生活藝術節策展團隊

除此之外,陳依慧也提及,在藝術節活動期間,每逢星期三,當地的居民就會各做一道菜,邀請鄰居以及藝術家到活動中心一同用餐、閒話家常,「這是一種家的熟悉感」這些和高樓林立、人際關係疏離的台北都市迥然有異。

策展人冉挹芬認為,藝術節作為催化劑的角色,紀錄不同世代藝術家與居民的心聲,藝術展將扮演「對話平台」角色,讓大家有機會把話說出來,在藝術節中留下了回憶。

從社子島濕地望向北方,可以看見北投區的高樓。攝影/林怡昕

開發案惹議 學者:政府應傾聽居民聲音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社子島因地緣關係,擁有獨特的濕地生態與文化特色,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所提出的「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引起許多爭議,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建議,政府應多傾聽當地居民的想法,讓居民有充分參與的機會。

社子島擁有豐富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特色,但自1970年社子島被經濟部列為洪水氾濫區後,區域內全面禁止建設,至今已超過50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推動「社子島開發方向i-Voting」,經過社子島民投票後,最終「生態社子島」開發計畫為最高票,全區計畫面積294.13公頃,盼透過區段徵收進行土地重劃,但部分居民並不贊同此作法。

  • 區段徵收:指政府基於新設都市建設、舊都市更新、都市土地之農業區或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農村社區更新或其他建設目的需要,經過法定程序嚴謹的檢視公益性及必要性後,徵收一定範圍內土地,並依照都市計畫內容,布建公共設施及地籍整理的整體開發方式。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地政局

 

柯文哲自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社子島開發計畫。攝影/林怡昕

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表示,社子島有九個聚落,每個聚落的特色都不盡相同,若採取區段徵收,社子島的文化與聚落特色將無法繼續保存,這也是自救會反對開發計畫的主要原因。

由於社子島較多低矮建築,李華萍進一步指出,社子島是水平式的鄰里關係,相對於高樓大廈的垂直式鄰里關係,居民間關係較緊密,聚落裡的柑仔店和理髮廳也是居民進行情感交流的地方,彼此間能互相照料。他也舉例,曾經有位弱勢居民得重病,其他居民得知後,大家一同募資協助他就醫,「這是在一般外面城市看不到的」。

社子島有別於台北市,多為低矮建築。攝影/林怡昕

徐世榮說明,不論是支持或是反對區段徵收,都是為了促進社子島的發展,應給予尊重,但他認為,目前北市府計畫實施區段徵收的方式,並不符合公共利益,政府此舉將會剝奪居民的基本人權。

徐世榮提及,「發展」與「開發」的性質不太一樣,「發展」的取向較為周全,包括歷史、人文和生態等其他層面,而「開發」較偏向經濟層面。

徐世榮也建議北市府應依照正當行政程序,舉辦聽證會,聆聽居民的意見,讓居民參與其中且凝聚共識,才符合公共利益,也能降低損害居民的權益。

 

延伸閱讀:

塵封半世紀 社子島成都市桃花源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戶外才華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