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飼「雞」而動 科技打造智慧家禽環境​

記者 陳安婷、張佳倪、陳盈臻/採訪報導

台灣為海島型國家,傳統土雞飼養易受天候影響,且開放式禽舍容易因與周遭野生動物接觸而感染疾病,一旦染疫須全數撲殺,業者損失慘重,土雞產銷數量更逐年下降為避免類似事件反覆發生,家禽業者透過「土雞智慧化密閉式禽舍飼養管理系統」建立標準化流程,提升土雞產能及業者工作效率

透過電腦遠端監控雞舍即時狀況。攝影/張佳倪

飲食西化 偏好白肉雞

1996年前,有色肉雞佔肉雞生產總量50%以上,直到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於2005年全面開放雞肉進口,因而翻轉白肉雞命運。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統計​,2022年我國進口白肉雞市佔率約35%,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陳志維​​表示,大眾飲食習慣逐漸受西方速食文化影響,加上白肉雞肉質軟嫩,在餐桌看到雞腿、雞翅已是家常便飯。​ 

反觀台灣土雞,陳志維指出,除飲食結構改變外,近年大眾多追求方便簡易,導致土雞整體產銷數量下降,讓土雞飼養業者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土雞畜產公司副總經理張嘉濱​​說明,台灣土雞是我國有色肉雞的重要特色,其中以黑羽土雞、紅羽土雞為大宗,而土雞天生活潑好動、容易打群架,因此飼養密度必須低於白肉雞。​ 

土雞飼養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照片提供/張嘉濱

然而,因白肉雞生長周期短,大眾對於白肉雞施打生長激素存有疑慮。對此陳志維特別澄清,白肉雞因品種改良生產速率高,並不需倚靠生長激素提升生產效率​​。​​再者,生長激素價格昂貴,非施打一次就能讓雞隻快速成長,家禽業者無法長期負擔。​

即時監測 溫溼度調控 

2015年​​鳥禽類流行性感冒(簡稱​​禽流感)爆發重創台灣家禽業,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當時超過1​,​000處禽場、約550萬隻家禽遭到撲殺,禽流感從此成為家禽業者的夢魘。傳統土雞多以半開放式或圍網式的型態經營,傳統禽舍只需搭建屋頂、新增圍網,​​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周崇熙​​表示,雖然建造成本低,若抽風設施不完善,導致禽舍內氨氣濃度居高不下,雞群會引發呼吸道症狀。​ 

周崇熙提到,雞是重要經濟動物,期待牠能帶來收益,就要盡量避免讓雞有壓力。他分享,天氣變化、人類進入禽舍的頻率皆是影響雞群壓力產生的重要關鍵。然而,傳統禽舍倚賴人力,須隨時觀察雞群生長狀況,配合環境開風扇、拉遮棚。若沒有嚴格控管飼養環境,其他動物疫病的病原菌就會對雞群造成威脅。​ 

科技雞舍能隨時調整溫度、濕度、風速控制系統。攝影/張佳倪

​周崇熙坦言,傳統禽舍​​忽略整體成本效益,如果沒有圍好網子,周圍的野鳥、麻雀與雞群搶食,無形中導致飼料成本提高,換肉率下降。對此,現任彰化縣農業處處長、​​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邱奕志​​強調智慧化禽舍的重要性,他提到,智慧化禽舍能確保雞舍內部溫度及濕度維持穩定的狀態,面對日夜溫差大、極端氣候等情況,飼養業者可以透過監測系統即時調節禽舍環境。​ 

張嘉濱分享,原本土雞育成率約90%,將傳統禽舍升級為智慧化密閉式禽舍後,育成率提升2到4%,加上有效減少人力成本,畜牧業者能自由分配時間,一台手機控管一整棟雞場不再是難事。​​邱奕志表示,智慧化禽舍的引進,提高新一代青年農民返鄉工作的意願,建造成本雖高,但科技結合畜產業是現代趨勢。同時,也給予動物更舒適、友善的生長環境,有效提升經濟動物的生產效率。​

巡航機器人 照顧小幫手

科技運用於土雞產業,除土雞智慧化密閉式禽舍飼養管理系統外,另有巡航機器人的發明。​​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程安邦​​分享,雞隻長時間蹲坐於地,沒有起來飲食、活動,會造成雞隻罹患疾病,嚴重恐致死亡,而巡航機器人移動時,雞隻會起身避開,並進食飲水,維持生命力,降低罹病及死亡比例。​ 

研發巡航機器人的目的不僅於此,程安邦表示,多數人難以接受雞隻生長環境,巡航機器人可取代部分勞力,解決此問題。他也指出物競天擇的生態,強勢雞隻經常欺負弱小雞隻,當巡航機器人經過,強勢雞隻轉而攻擊巡航機器人,忘記原先欺壓的行為,便能有效地減少雞群打鬥的現象,雞隻死亡比例下降,就能減輕雞農的損失。​ 

​程安邦笑稱,「巡航機器人是農業用的自駕車!」它配有攝影機、環境感測器、光學雷達等裝備,可以蒐集雞隻生長環境的資料,將資料遠端傳送至管理者手中,讓管理者不用親自進入雞舍,也能清楚掌握雞舍內的狀況,隨時做好應對措施。​ 

巡航機器人促使雞隻起身活動。照片提供/程安邦

周崇熙說明,目前台灣尚未有禽流感傳人的病例,但國外已出現相關案例。國內採取大規模撲殺而非醫治雞隻的原因,是為避免禽流感演變成人畜共通的疾病,而巡航機器人能代替人類與雞隻接觸,降低人禽互相感染的可能。​ 

巡航機器人應用在土雞飼養層面看似益處良多,但目前實際成效卻不得而知。程安邦坦言,科技開發問世不是難事,但推廣產品卻不容易,如何說服農民引進、投資新科技是一大難題,加上其背後產業鏈,如清洗作業、售後維修等服務尚未規劃完整,投資者便有所顧慮。​ 

雞隻入住前,均進行消毒作業。攝影/張佳倪

開拓市場 小包裝增銷量 

台灣現有的食用雞肉分為白肉雞、仿土雞與土雞三種,而國人的消費、飲食習慣以白肉雞佔大多數。根據​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資料統計​,1996年以前,原先土雞產量大於白肉雞。陳志維說明,目前國產白肉雞年產量約為2.6億隻,而土雞年產量則約為1.1億隻,經過20餘年的時間,土雞產量不如以往。​ 

雞舍兩側需貼上半透明壓克力板透光,以利土雞接受日照。攝影/張佳倪

​白肉雞通路廣泛,包括餐廳、學校團膳、速食店及夜市皆大量採用。陳志維表示,白肉雞的優點為便利且能即時食用,市面上的炸物,或是超商即食的雞胸肉都是白肉雞。土雞的主要用途為燉煮雞湯、祭祀,或是加工製成的滴雞精。張嘉濱分享,土雞飼養12至13周會達到熟齡(性成熟)階段,肉質較有彈性,適合做成油雞、醉雞或是雞湯。​ 

​國內人口外食比例高,土雞的銷售遠不及方便取得的白肉雞。陳志維提到,為符合便利性與小家庭需求,目前市面上皆能買到個人雞湯包,或是各種口味的雞湯調理包,小包裝配合現代消費習慣,提升土雞銷量。除了土雞料理包外,邱奕志分享,因土雞肉質較有嚼勁,業者將提煉滴雞精後的土雞肉利用再製成肉鬆與雞肉條。​ 

​面對現今​​土​​雞​​的銷售狀況,陳志維指出,目前應先穩固生產面,雞農能鎖定一種較大眾化的土雞品種後,集中生產效率,將生長周期縮短,提高土雞成長的整齊度後,便能像白肉雞一樣進行自動化分切,加速鮮食肉品的處理速度。同時,他也期盼透過行銷、推廣分切品和加工調理品,增加土雞曝光度,使土雞消費量「止跌」,未來能逐漸攀升。

 

延伸閱讀:

友雞生產計畫 楊環靜打破傳統思維

沒有雞哪有蛋 改善養殖環境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