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友雞生產計畫 楊環靜打破傳統思維

記者 葉思妤、何妍霈、瑙蜜・吉赫/採訪報導
楊環靜回台後在台南成立食二糧友雞生活德南教育基地,推動友雞生產計畫。攝影/葉思妤

民以食為天,食物對於人來說不可或缺,但大部分的人卻對食物背後的來源並不了解,而雞蛋身為許多食品的原物料,其健康更是與人們息息相關。

為了追求高產量,有些蛋農會將母雞關在狹小的籠子裡,限制他們的活動空間,降低成本,但如此一來不僅母雞容易生病,更會影響到蛋的健康。事實上,雞除了能夠產蛋外,更能除蟲、除草,為環境出一份心力。十幾年前楊環靜從國外回到台灣,並在2015年創立社會企業「食二糧」,致力於生產能讓民眾安心吃的健康雞蛋,也希望解放母雞,讓牠們得到該有的自由。

作家轉行變雞農 反思生命價值的旅程

楊環靜在創立食二糧前原先是一位生活旅遊作家,到處旅行品嚐美食。大約在2010年,台灣爆發多起食安事件,那時的楊環靜開始反思,她發現自己與食物最深的關聯,也只限於寫下美食與在地文化的連結,卻根本不清楚食物背後的來源,而身為美食家的自己是如此,更何況是一般消費者。

後來因緣際會到阿朗壹古道進行環境倡議旅行,在這趟旅遊中,楊環靜發現有許多人為了土地默默付出,但自己卻沒有任何作為,「突然發現自己有點自私,自私在自己不斷追求夢想,但卻都沒有像他們一樣為了土地或是環境做一些努力。」在這次旅行後,楊環靜也決定要做出行動,她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在煩惱該如何行動時,楊環靜到一家農村學習,在那裡她發現雞在整個循環農業中扮演重要的關鍵,但現行的生產系統卻因為重金屬污染無法形成循環。加上多年前在澳洲打工度假時,房東飼養的母雞給楊環靜親人的深刻印象,顛覆自己對於雞隻原先的想像,這也讓她決定設立友雞生產計畫

在友善飼養環境下生活的母雞都相當親人。攝影/何妍霈

顛覆主流價值觀 25元雞蛋的背後故事

剛開始楊環靜把一切想得相當簡單,她認為若能套用國外的經驗,台灣也能慢慢走向友善飼養的道路,但沒想到現實卻讓她處處受到掣肘。當時台灣有不少人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卻幾乎無人在倡導友善飼養,再加上禽流感疫情嚴重,讓楊環靜提出的「在自家後院養雞」、「長輩投入養雞」等計畫都受打擊。楊環靜也表示:「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我是瘋子。」

楊環靜被叫瘋子還不只有這一次,因食二糧的雞蛋都是以友善飼養的母雞所產下,成本和價格都比一般的雞蛋高上許多。在菜市場叫賣時,一顆25塊的雞蛋就和別人截然不同,許多消費者聽到價格後都轉頭離開,隔壁賣蛋的阿嬤也質疑楊環靜到底會不會賣。但楊環靜始終相信人是有人情味的,會願意多花點錢讓雞過好一點的生活。

除了社會的不支持外,楊環靜的爸爸楊全泰也曾懷疑女兒要做的事情,他提到,剛開始並沒有反對楊環靜的行為,但自己卻保有懷疑。楊全泰質疑養雞究竟能賺多少錢,又為何要自己把在中國大陸的工作辭掉,回台一起投入養雞的行列。但在了解楊環靜的想法後,楊全泰原先的懷疑也就根除。

楊全泰辭去工作回台後,全心投入友雞計畫。攝影/何妍霈

養雞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其實處處都暗藏細節。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提到,想養好雞,從雞的品質、環境衛生管理、成長環境到人員管理都需要注意,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都可能影響母雞與雞蛋的健康。而楊環靜便是如此,把雞當成自己的家人在照顧,母雞產出好雞蛋,也養出了感情。

食二糧衝擊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是想改變人們對於母雞本身的想法,也是顛覆消費者的主流價值。楊環靜認為,現代一杯飲料都要5、60塊,可見消費者並不是買不起一顆25塊的雞蛋,而是他們不了解自己平時吃的蛋背後的故事,也不願意有一個機會對自己和母雞好一點。

邀請長輩、失能者加入友雞行列 找尋歸屬和意義

除了想將空間還給母雞,讓牠們擁有足夠的空間生活外,食二糧也希望長輩和失能者加入養雞的行列,讓他們從被照顧者轉變成照顧者。楊環靜到處遊說長輩,不一定每次都會成功,但她不放棄,堅持自己的理念。會想這麼做,很純粹是因為「力量」,楊環靜認為,若連長輩或失能者都能養雞並了解友善飼養,這便給予自己和食二糧的堅持很大的力量。

長輩加入友雞生產計畫,為社會出一份力。攝影/葉思妤

「雞讓長輩找到了價值,不只是可以養雞賺錢,也是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更讓他們有踏實感。」楊環靜提到。身為加入養雞長輩之一的楊全泰也表示,其實很感謝女兒幫他安排這個工作,讓自己有個歸屬,也多了許多可愛的家人們。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生命,不是一個商品,不是一個食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動物。」楊環靜說。食二糧所提倡的動物福利,從來不僅是減低動物的痛苦這麼簡單而已,他們想做的是希望人們能看到價值,也讓每個人對自己、動物與環境能擁有智慧的選擇。

貫徹友善飼養 與農民互相回饋

食二糧對待雞隻的方式,與一般大眾對於養雞的想法有著很大的不同,不管是飼料或雞舍環境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堅持,逐步實現友善飼養的理念。

楊環靜想實踐的友善飼養不只局限在飼養而已,食二糧的雞隻所吃的飼料,都是以友善環境方式所生產的飼料。為了實踐這個理念,並更深入原產地,楊環靜於2020年,在台灣主要穀物生產地之一的嘉義創立「讓雞吃在地的友善飼料生產基地」,從飼料源頭開始為友善飼養把關,楊環靜也笑稱:「我們這裡的雞都吃得比你們好。」

食二糧母雞所吃的飼料都是台灣自耕的農產品,甚至蛋殼都能成為飼料。攝影/何妍霈

除了從飼料源頭把關外,食二糧也依照雞隻的種類和年齡分開飼養,甚至特別設立「養老院」,讓每隻雞都能在最舒適的環境下生活。同時,楊環靜也招募社區長輩協助飼養雞隻,並利用親友、週遭鄰居給予的家用廚餘,搭配烘烤過的蛋殼給予雞隻最天然的養分,楊環靜說:「這不但是為母雞謀福利,更是幫老人找幸福」。

這樣的互相回饋,近年也有越來越多人在努力實踐。許多洄游青年在畢業或工作一段時間後,來到鄉鎮地區做產業推動,以自發性、由下而上的方式發展,像是近年來許多小農會採取「自產自銷」的行銷手法,推展多樣化農業,讓鄉鎮發揚光大。

「地方創生」便是許多農民與在地互相回饋的方法之一,往往大家想到地方創生,都會認為該一地區擁有極為特殊的生態或文創。然而,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杜炳麟主任表示:「這跟創業比較不一樣,地方創生是只要你願意做就可以成形。」沒有什麼特定條件,不需要特色產物、產品也能使地方重新轉型。

杜炳麟也提到,雖相較於南部地區,北區較無這樣的需求,於是輾轉推動多元徵案,像近年就有北勢溪茶農提出友善產業,推銷在地特色的藍鵲茶,既保護土地又能包裝茶葉提高售價回饋茶農,同樣也能達到互相回饋的目標。

地方創生的概念是將鄉鎮中的「人、產、地」結合,並以「創意、創新、創業」推動地方創生。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製圖/葉思妤

台灣家禽經濟鏈的困境與環境問題

台灣多數的養雞場都採用籠飼飼養,但如此一來雞隻的活動空間便會大量減少。圖片來源/Pexels免費圖庫

我國家禽產業約佔畜禽業產值三分之一,許多養雞的大企業擁有完整的垂直統合系統。上游負責生產飼料,再將飼料送到中游讓養雞業者飼養雞隻,最後將成熟的雞隻送往下游宰殺並賣給食品加工廠。這種結構實現一條龍的生產模式,除了可透過一貫的生產線有效控制品質外,也可改善產銷失衡帶來的價格波動。

台灣較少生產大豆及玉米,這也讓無法實現垂直統合的小農,只能仰賴國外進口的飼料,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光飼料成本就佔了總成本的六至七成。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陳志維表示,台灣可導入機械或自動化設備來解決農業缺口的問題,這樣能從省時、省人力的角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就不用擔心飼料成本的問題。

而若想要確保雞隻的健康與生產品質,糞便處理至關重要。同時糞便也是判斷雞隻健康的重要關鍵,王建培表示,雞農平時應該多觀察雞隻的糞便,進而了解雞隻當下的健康狀況。

然而台灣大多的養雞場都是採傳統飼養方式,以格子籠飼養為主,但也因為缺乏人力,雞糞只能久久清理一次,這也導致養雞場環境髒亂容易滋生細菌,並危害雞隻健康。如有未經處理的糞水滲入地下或排入河川,將造成環境污染,更嚴重甚至會藉由水作為媒介,危害人類和動物的健康。

近年來也有業者製作拖糞系統,解決農民無法每天清理雞糞的問題,並將集中的雞糞作為肥料再利用,這項技術不僅能維護環境的整潔,還能為雞隻和雞蛋的衛生把關,但該如何將拖糞系統普及化,轉型台灣長期飼養家禽的傳統方式,將是農民和政府未來將要面對的一大考驗。

 

延伸閱讀:

經濟動物友善飼養 重視動物福利

創新技術與農業結合 改變傳統養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