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因應數位媒體時代 項國寧分析媒體新趨勢

記者 商家瑨/採訪報導

世新新聞系和臺灣記者協會合辦的「新聞講座」課程於11月16日邀請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前來講解當今媒體改變的趨勢,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其他傳統媒體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傳統媒體廣告數已經逐年下滑,紙本與廣播媒體比例已經持續衰減,現今的媒體要生存變得困難」。

項國寧分析,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閱聽眾的收視習慣,使用電腦的民眾從2013年的61.2%上升至2017年88.3%,使用行動上網的民眾也從2013年的42.2%升為87%,同時閱聽眾習慣使用社交媒體來獲取新聞資訊。反觀報紙、廣播的使用率卻呈現下滑的趨勢,報紙的使用率從2002年的50.8%至 2017年只剩26.1%近乎腰斬,廣播則從先前的30.5%降至20.7%。

比較電視與網路的使用時數,電視的平均使用時數從2013年的2.9小時下滑至2.44小時,但仍然是傳統媒體中的主要媒體,使用率仍維持在80%,其中「有線電視」還在逐年成長,占有比例從2008年32%成長為55%。但是其他傳統媒體都呈現逐年衰退趨勢,而網路的平均使用時數則維持在3小時以上,可見現今閱聽大眾的使用習慣已經轉變。

隨著閱聽大眾使用習慣改變,廣告投放在傳統媒體的數量也逐漸下滑,曾經在2010年達到頂峰,高達49746則,之後便一路減少,現今只剩下一萬多則。廣告數的萎縮造成傳統媒體面臨生存上的困境,許多媒體被迫進行「瘦身」工程,縮減單位、遣散記者,開啟媒體轉型的趨勢。

傳統媒體為了找到自己生存的機會,開始與其他網路媒體結盟,發展數位影音平台、各樣網路版新聞媒體、直播和付費內容,傾向以「多媒體」和「即時互動」的方式來呈現內容。

在一個高速傳播的時代,新聞媒體該如何維持自己的品質?與「內容農場」做出區隔。項國寧強調,新聞一定要具有該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記者編採的能力,並且在編採過程中也進行事實查核。因為新聞的原則是為公民效忠,所以要有專業的查證能力,並獨力於採訪對象,若是沒有具備核心競爭力,新聞就會淪為與內容農場無異。

項國寧也以2018年贏得普立茲新聞獎《突發報導獎》的《新聞民主報》採訪作為範例,說明手機載具該怎麼有效的運用在新聞工作上,《民主報》以拍攝加州野火贏得普立茲新聞獎,記者以手機拍攝加州野火,再製成新聞報導,過程中雖然影像質量並不優良,但是卻真實的紀錄了加州野火的現況。項國寧認為,現在的記者要求多工的能力,文字記者同時也要處理影像問題,手機載具雖然不如專業機器精密,但是卻可以記錄事情的第一瞬間。

項國寧以《聯合報》最近執行的「數位匯流辦公室」和「願景工程」為例,說明面對數位時代,媒體仍然可以提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新聞,深度報導關於毒癮、虐童、偏鄉營養午餐等議題,善盡「社會責任」。

圖片提供/項國寧

「老兵不死,三生有幸」,就算現在的新聞頻道迅速沒落,網路新聞高速發展,但是老媒體的「核心能力」仍然是記者最重要的價值。項國寧認為,「新媒體的未來仍是新聞」,始終都是以為公民效忠為目標,記者在進入新媒體的時代,仍然要堅持查證的原則,這是永遠不變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