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人物特寫咱兜在十四張 夏聖禮用鏡頭說故事 – 1853期

「你在這邊住了快三年,對新店了解多少?」這是新店文史工作者夏聖禮開頭對記者說的話。這個想法,讓一個高雄人,在新店生活三十幾年,用鏡頭紀錄新店地方文史,花費四年多拍攝,完成新店劉氏古厝的紀錄片「咱兜在十四張」。
十年前,在一個因緣際會下,夏聖禮在新店一個地方電視台服務,他認為,工作前總要先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便開始地方文史工作的生涯,曾經製播「街頭巷尾」節目,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播出,至民國九十年停播,共計九十一集、一一七個單元,內容大多為新店地區在地生活與文史相關的議題,隨著有線電視集團化、財團化的結果,這個充滿地方性的節目,就這樣在媒體市場的利益導向下消失了。
夏聖禮離開了電視台,選擇和電視節目很不一樣的紀錄片,拍攝他第一部作品 「咱兜在十四張」。談到紀錄文史,他認為方式有很多種,不管是用影像或是用文字,在這些紀錄的過程中,想要傳達怎樣的心情,想要表達出怎樣的目的,比形式來得更為重要,而且地方文史也不一定只是侷限在歷史,只要是發生在這個地方上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可以紀錄下來成為資料,像以前的野史,到了現在也可以是一種參考文獻。夏聖禮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定的保存價值,或許,稱之為地方誌,會比地方文史來得更為恰當。
紀錄文史的工作者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不計較收益。夏聖禮認為,文化是沒有辦法去量化出背後的收益,豐富知識也是沒有辦法丈量的。因此,他想透過一個平台,毫不計較利益得失,讓這些作品呈現出來。
劉氏古厝的保留問題,引發了夏聖禮拍攝紀錄片、創辦文史協會的動機。談到地方文史資產與地方建設之間的衝突,他表示,文化是脆弱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資產,和龐大經濟實體相較下,顯得渺小且毫無價值。如果政府在城市空間規畫或道路重整之前,可以聽取文史工作者的建議,真正仔細審查過地方上原有的文化資產,改變規畫方式,讓兩者達到共存,也許結果會更完美。
夏聖禮在崇光社區大學開設的地方文史社,用意也是如此,讓許多對地方文史有興趣的民眾參與,不只深入了解新店,把文史資產分享給周遭的人,也讓大家更親近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