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系河川特性 重汙染難根除
淡水河流域自1987年擴大截流的方式整治淡水河系。時至今日,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系仍有將近3%的河段屬於嚴重汙染,其根源來自河川特性、生活廢水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汙染難完整根除。
淡水河流域自1987年擴大截流的方式整治淡水河系。時至今日,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淡水河系仍有將近3%的河段屬於嚴重汙染,其根源來自河川特性、生活廢水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汙染難完整根除。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現今台灣多數水域仍受到嚴格限制,台灣開放水域聯盟為此喊出「水域解嚴,還我海洋國家」的口號,希望解除水域空間限制,還給民眾親近水域的權利,並推動教育,讓台灣人真正與海共存。
位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岳明國小,以「海洋永續環境教育」為發想,結合學校鄰近海邊及濕地等環境優勢,發展出一系列「海洋教育」特色課程,成為全台唯一將帆船、浮潛、趴浪等海上活動納入體育課程的學校。不只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體驗與實作,同時也是全台第一間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特色小學。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被民眾視如珍寶的口罩,竟出現在多處海灘上,是過去罕見的「海廢」,究竟海廢從哪來?環保團體如何透過活潑的教材,幫助我們認識海廢;而民眾該如何從日常生活做起,守護珍貴的海洋環境。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世界各國陸續發布停課公告。因應停課危機,各縣市紛紛推動停課不停學政策。多元遠距上課方式,各有優劣,如何做選擇使學習成效達到最高,成為師生間的重要課題。
「因為空拍,把視線延伸到城市之外,看見了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齊柏林曾這麼說過,用空拍的視野俯瞰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也將珍貴的畫面集結成紀錄片《看見台灣》。
快時尚的流行及全球服飾產業蓬勃發展,許多衣服一旦過季賣不出去,或是被消費者淘汰丟到舊衣回收箱,就會製造出許多「消費後紡織廢料」,加上聚酯纖維的使用量爆炸性增長,不但造成環境的污染,更增加了海洋生態被慢性窒息的風險。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舊衣可以變新衣,經整理銷售到非洲等經濟較落後的國家,但卻鮮少人知道「消費前紡織廢料」也正在造成環境衝擊。
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是一般上班族養精蓄銳之時,但位於艋舺的萬大路,卻踏著和繁忙都市不同的步調;彷彿一頭沉寂的巨獸甦醒,拍賣聲劃破黑夜寧靜、此起彼落,一切都熱鬧了起來,市場裡頭有一群「夜貓族」,正為我們每日餐桌上的飯菜奔波著,而究竟這個不夜城,是怎麼運作的、裡頭又藏著什麼特殊的行業呢?
放生活動旨在倡導不殺生,解放生命,讓生命自由、平安,得以延續,但不當放生行為有可能演變成「放死」。近幾次的宗教團體放生活動中,由於缺乏對放生生物的生態知識,放錯物種,掀起動保人士的強烈反彈。
今年七月,全台第一座藻礁生態教室設立於新屋永興垃圾掩埋場舊址,希望透過公共建設設置來推動環境教育,同時更錄取與培訓首批30位的導覽志工,負責引導民眾到生態教室附近的觀新藻礁近距離了解藻礁。
其實除了公部門的作為之外,許多在地團體從以前有透過導覽拉近民眾與環境的距離,期盼公私部門能夠協力合作,創造環境教育嶄新的未來。
桃園藻礁地形由北邊大園區竹圍漁港,到南端新屋區的永安漁港,綿延海岸線長約27公里長,為全台藻礁生態系聚寶盆。面對爭吵數十年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觀塘第三接收站)設置問題,天然氣供應需求與藻礁保育議題兩者間權衡,仍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調節。
隨著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提高,而在手機汰換快速的時代,遭淘汰的手機廢棄物若無妥善處置,將會對環境產生極大威脅。且台灣明年將進入5G時代,並迎來一波換手機潮,隨之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更不減反增。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