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命運多舛 藻礁與工業的共存拉鋸戰

    記者陳妍蒨、林羿蓉、吳郁梵/採訪報導

桃園藻礁地形由北邊大園區竹圍漁港,到南端新屋區的永安漁港,綿延海岸線長約27公里長,為全台藻礁生態系聚寶盆。面對爭吵數十年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觀塘第三接收站)設置問題,天然氣供應需求與藻礁保育議題兩者間權衡,仍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調節。

桃園觀新藻礁與觀塘第三接收站比鄰而居。攝影/陳妍蒨

桃園藻礁為台灣西海岸海洋生物遷徒、覓食、繁衍之棲息地,包含柴山多杯孔珊瑚紅肉丫髻鮫白海豚小燕鷗等保育類生物,為孕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域。不僅如此,國際知名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更在20192月,指定桃園大潭藻礁為東亞第一個Hope Spots(全球希望熱點),且極力推崇藻礁保留的完整性。

根據觀音區保生海岸所探取的樣本觀察,純藻礁礁體厚度約3.35公尺,而藻礁20年長不到1公分,可見藻礁生長與累積速率極為緩慢,超過7500年的歷史的藻礁生態系,現今卻面臨觀塘第三接收站的工業危害

觀新藻礁面臨環境迫害,生存空間遭限縮。攝影/陳妍蒨

增設觀塘第三接收站雖然能使缺電問題得以解套,但開發所增加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藻礁環境遭受迫害,皆是開發時所面臨的窘境。該如何在維持能源轉型政策同時,又能取得生態系的保育平衡,更為政府、企業與人民的當務之急。

能源力拼轉型 保育開發難兩全

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希望使用天然氣代替核能,作為重要過渡能源之一,期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為此,台灣中油公司(簡稱中油)預計在桃園觀塘工業區興建觀塘第三接收站,增設天然氣輸送管線就近供電,目標由目前占全國總電力供應的11%,提升至23.5%運輸量。

觀塘第三接收站包含工業區及工業港兩區塊,自1999年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後,中油便開始著手於填海造陸規畫。根據中油所提出之方案,「原開發方案」是預計將232公頃的觀塘海岸線全面填平,其中包含大潭電廠與第三接收站設立九個儲氣槽。

雖然中油因環保團體長年抗爭下而妥協,在2018年自主提出「迴避替代方案」,將其開發面積限縮至23公頃,且規畫涉及G1區的氣化區及管線聯通區,移至工業港及儲槽區,為避免對生態早成嚴重衝擊。

圖為中油公司提出的觀塘第三接收站「迴避替代方案」政策。照片提供/潘忠政

然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反駁,「迴避替代方案」的工業區與工業港其實並沒有因此縮減,反而將原先工業港開發計畫往外推移20公尺,並設置兩座儲槽區與氣化區,整體開發面積比以往更多。

對此,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表示,中油工業港與桃園市觀音區至新屋區海岸珊瑚藻(簡稱觀新藻礁)的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相距僅1.5公里。根據《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11編第4條第2款「填海造地」之開發中,明確說明「野生動物保護區周邊五公里範圍內,不得有填海造陸之工程。」也就表示觀塘港的開發案,其實早已觸法。

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照片提供/潘忠政

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則說明,觀塘工業區外的工業港,水域面積占913公頃以及21公頃外海填地區外遍佈藻礁、珊瑚礁生態系,更在2019年確立為台灣白海豚的覓食區。工業港若開發完成,將超過320公頃的藻礁地形鏟挖或活埋,對藻礁生態系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更會對環境造成重大損傷。

中油透過書面回覆,日前中油已針對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監測,擴大到大潭藻礁的G1G2區設置紀錄點位約有120個,也願意全力投入藻礁研究,期望尋求藻礁生態與經濟工業之間的平衡點。

中油目前採取「迴避替代方案」縮減觀塘第三接收站的開發規模,以降低工業區興建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並且承諾未來將以「生態補償」措施、協助藻礁的異地復育,並投入監測、研究藻礁生態之行動。屆時將配合檢討內容,共創藻礁保育環境。

設廠地點爭議多 環評標準遭質疑

蔡雅瀅指出,觀塘第三接收站最大爭議點在於中油選擇設廠之地域,即為大潭藻礁生物系統最為活躍的G1G2區。且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2019423日審議通過,工業區範圍內的 G1G2G3區,已於土地使用計畫上標示為「環評承諾不開發範圍」。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攝影/陳妍蒨

蔡雅瀅表示,由於觀塘港港口本身較為狹窄、腹地過小,船隻到冬季很難進出,且因風浪太大,中油也無力施工設廠,對天然氣輸送來說,更是相對不安全的地點。在先前學者、專家已推薦台北港與台中港,作為替代設廠預選地,中油卻以開發時程與距離等考量,拒絕轉換其他地點進行觀塘第三接收站的設置。

「環評會是環境與土地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專家學者為台灣自然環境把關,所做的良心結論與決策。」葉斯桂表示,觀塘第三接收站在2018年環評會,導致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也引發政治手段介入之異議,堪稱台灣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然而,反覆遭受政府機關的相互推託,以及強大的政治干預、過久的審判時間,對台灣藻礁生態只有更嚴重的傷害。

 

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拍攝去年為藻礁抗爭的十字架。攝影/陳妍蒨

針對守護大潭藻礁行動該如何推進,蔡雅瀅則表示,目前已由三種不同法律層面申請保護區。分別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存法》《海岸管理法》請求劃設大潭藻礁保護區,然而成效卻不盡理想。

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攝影/林羿蓉

葉斯桂說明,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79條、84條、110條以及《行政程序法》第14條之規定,地方與中央主管機關在人民提出自然地景申請時,就應該立即啟動審議機制。蔡雅瀅揭露,原先申請的三種保護區,卻在桃園市政府海洋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內政部等四個機關相互踢皮球下,導致設立程序一再拖延。

面對現況與未來,記者前往採訪桃園市長鄭文燦對於藻礁之看法,截稿前尚無回應。而潘忠政無奈表示,環保署是環境保護的最後也最關鍵的把關窗口,尤其在重大開發案時更應小心謹慎。經濟政策要怎麼做他們無法也無力改變,但希望政府機關不要再視若無睹,未來組織仍會持續致力復育大潭藻礁、守護桃園藻礁海岸。

能源發展與環境需平衡  藻礁不該淪為政治操作

大潭電廠的擴建是推動「非核家園」中電力短缺的重要拼圖,擴建所需天然氣供應需要中油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設立,然而設立位置正好位於台灣僅存的藻礁保存最完整的海域棲息地,引發環團、保育界以及學者反對。因牽扯環境維護等問題,每到選舉時刻,「藻礁」一再被拿來炒作,反而忽視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大潭藻礁生態和台灣天然氣供電的「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歷經一年多環評後獲得通過。通過環評後,經濟部及中油公司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法》、《海岸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等規範,且須完成生態調查,待符合標準後,才能興建開發。

圖為大潭電廠海水降溫槽。攝影/陳妍蒨

藻礁棲息地與工業區共存,因為環境保育引發民眾關注。藻礁,卻成了能源的犧牲地。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表示,如果財團治國模式不變,修法都會面臨高難度。修法主要權力在公部門,而公部門主官選舉都要花大錢;人民雖有選票,但大錢則多來自於財團,因此對立法修法的影響力,財團勝出。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照片提供/陳學聖

每到選舉,不管是市長或是桃園第二選區(大園區、觀音區、新屋區楊梅區),「藻礁」都是備受爭議也是政治人物們攻防的焦點,而雙方政黨各說各話。對於藻礁生存的環境爭議,國民黨立委陳學聖透過書面表示, 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的夥伴一起跟中央及地方許多單位,來往公文超過數十份、耗費許多時間與人力物力,卻沒有得到政府的改善。

能源發展對於國家固然重要,但是環境永續發展更是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最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潘忠政表示,除了民間廣宣環境生態,提升公民素養,公民力量壯大才可能影響政治改革。環境保護不是政治惡鬥的籌碼,應審慎經由環評以及專家學者評估後,才得以開發。

能源政策下一步 朝友善環境前進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結束後,2025年以前全面廢核的規定已取消,但執政當局仍執意通過中油在桃園觀塘工業區,興建觀塘第三接收站建設。原因無他,如若觀塘第三接收站不通過,2022年起將會影響大潭電廠機組的運作;然與此同時其設址緊貼大潭藻礁,若實施將對藻礁生態造成不可抹滅的環境損害,形成兩難局勢。

全台藻礁分部圖。資料來源/桃園藻礁、製圖/林羿蓉
為何使用液化天然氣

液化天然氣(稱LNG)被廣為推崇是新世代的潔淨能源?根據中油天然氣事業部的公開資訊說明中了解,LNG在液化的過程中,將硫、二氧化碳和水分去除,在燃燒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硫而產生空氣汙染,而被公認為是地球上最乾淨的能源。

台灣現行的LNG進口方式,是在產地印尼與馬來西亞進行超低溫液化(-162℃)處理後,利用液化天然氣船運送至台中港與高雄永安,再利用管線進行島內的配送。台灣作為全球第五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僅擁有兩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與九座儲槽,與鄰近的日本(34座接收站與189個儲槽)、韓國(六座接收站與80個儲槽)相差甚遠。

因此,能源局在公開資訊中表示,北部地區的天然氣供應都仰賴中南部的接收站供應,兩處接受站使用率高達103%,遠超過日本的42%和韓國的37%,長期下來並不利於LNG的穩定供應,若是能在北部興建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將可以達成北中南三地分區供應、減緩壓力的理想狀態。

大潭藻礁附近即為觀塘第三接收站,環境保育遭受威脅。攝影/陳妍蒨

三接替代方案與未來方向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在第58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中,以《大談找礁-大潭藻礁的保育與經濟開發的爭議》獲得佳作。在該篇論文中提到,可利用環域分析劃設緩衝區兼採浮式接收站的方法,降低對沿岸地形的影響;或重新進行選址評估在他處設港,而在供給足夠的能源下,亦保留藻礁地景資源給下一代。但無論何種方案,落實節能的環境教育,才能真正減少能源議題造成環境開發與保育的爭議。

藻礁保育遭受破壞,海岸堆積許多垃圾。攝影/陳妍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表示,台灣近年來的能源轉型政策的確朝著友善環境的方式進步,但開發過程中仍會需要顧及在地生態與社區狀況進行調整,必須建立完善的再升能源選址與後續生態監測機制,才能確保再生能源與在地的環境生態共存。

相關新聞:

生態復育有成 迎回「火金姑」

海廢垃圾變黃金 活化環境最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