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新建設河馬浴場,可以欣賞河馬水下生活。攝影/黃雯婕
焦點

河馬浴場開幕 動物園打造原棲地景觀

記者 黃雯婕、楊婷茹、汪虹/採訪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替河馬蓋的新家——「河馬浴場」已於10月底正式開幕,除了河馬活動面積增加之外,也特別設置水下玻璃參觀面,讓遊客能更近距離觀賞河馬在水中漫步、踢腿等逗趣的小動作。

原先河馬館面積約為1500平方公尺,場地空間有限,對於河馬來說生活會有壓力,因此動物園開始打造河馬的新家,將空間擴增到3000平方公尺,此外,更加入了許多新的設備與想法,像是創國內首例,設計水下展示的參觀空間,讓民眾能與河馬在同一個平面互動,了解河馬在水底下的習性,突破以往只能由上而下俯瞰河馬的背影。

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河馬。攝影/黃雯婕

台北市立動物園河馬區區長鄭惟仁表示,以前一個禮拜要替河馬換二次水,但這次工程設置濾水系統,使水資源能夠循環再利用,不只能夠省水也能降低換水頻率與成本。在新館的工程期間,部分河馬只能暫時居住室內,活動空間被壓縮,鄭惟仁說:「因為河馬的皮膚是比較不保水,所以牠們常會泡在水裡面,但在施工期間他們有時候需要暫時上岸一陣子,此時我們就必須以澆灌系統進行噴水、灑水的方式讓河馬身體保持濕潤。」

另外特別的是,河馬新家有申請綠建築,在屋頂上方種植許多植物,不只能美化環境,也能在下雨時將雨水收集起來,流入循環系統,落實水資源永續。在動物園擔任一日志工的張同學認為,新河馬館的設計跟日本札幌動物園的北極熊很像,兩者都可以近距離觀賞動物,札幌動物園在設計上是運用河流將動物圍起來,讓人不會感受到與動物的距離。

動物園除了照護動物之外,也盡力打造自然生態景觀,讓動物們的生活環境可能接近原棲地,以生態鳥園為例,裡面的鳥並不是關在籠子裡面,牠們能夠隨意的飛行,遊客可以沒有距離的觀賞,就像是走入鳥類的世界。鄭惟仁說明,要模擬動物在野外的生活環境,必須依照不同動物的需求與習性來做設計,像河馬平時待在水裡,因此需要比較大的水域,在景觀用色上也利用較接近自然的顏色進行著色。

台北市立動物園從圓山搬遷至木柵已經超過30年,許多設計跟建築物漸趨老舊,崩壞的狀況逐漸發生,一直以來都有在做維修。動物園未來將對非洲區、沙漠區、澳洲區進行整體的規劃,讓遊客能以更近的距離與各種不同的角度觀賞動物。鄭惟仁坦言,這樣的大工程不可否認會影響動物,所以在規劃的時候無法一次完工,而是會分三到四次的方式把這些區域做轉變。目前的設計趨向是能讓遊客與溫馴的草食動物更近距離互動,而為了能讓遊客對動物的影響降到最低,動物園也會適度的教育民眾,不可以開閃光燈、拍打玻璃,動物園的教育中心同時放置了動態與靜態的保育教育展示,希望民眾在觀賞之餘,也能共同保護動物,讓牠們不會受到傷害。

位於河馬浴場外的施工工程。攝影/黃雯婕
不只動物展示!動物園強調物種保育

「我們在進行動物圈養的時候,不只是單純的把這些可愛動物展現給遊客看而已,它的意義層面其實還蠻多的,更重要的是這也代表著一個域外保育的責任。」鄭惟仁說。當你想到動物園,第一個念頭或許是能在裡頭觀賞動物,但其實動物園最大的功能是保育動物與復育瀕臨絕種的動物。

以河馬為例,牠生活在河流流域以及濕地,主要的食物是岸上的草,但因為人類的開發,對河流附近的草地進行開墾,將土地拿來種植農作物、蓋工廠,河馬無法在原先的地方覓食,自然會跟其它動物搶地盤,最後結果造成傷亡,也讓牠們族群量逐漸下降。鄭惟仁補充,在非洲物資比較不足的區域,會把河馬的肉當成食用的肉;現在禁止為了象牙獵殺大象,取而代之的是河馬的牙齒被拿來利用,因此河馬的生存環境也遭受破壞。

河馬與侏儒河馬在非洲的分布圖。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製圖/汪虹

台北市立動物園目前積極的與國際動物園、國際的保育團體進行聯繫,同時也參與一些物種的保育:像是非洲野驢因為原棲地被破壞,導致族群量十分稀少,歐洲許多動物園會利用牠進行繁殖,後期卻因個體太多讓飼養空間不足,歐洲的保育團體便與動物園進行合約簽訂,讓動物園也成為非洲野驢保育計畫的一員,為非洲野驢的保育盡一份心力。

除了保育瀕臨絕種的物種之外,動物園也會收容由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轉送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以下簡稱動保處)組長翁綉雯表示,動保處的產業保育組主要是處理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查緝、違法案件,如果有人被檢舉違法飼養或違法持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動保處會在收容之後將動物送到動物園進行保育。

對此,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王佩華提出他的看法,認為每個人對於動物園的想法都不相同,站在不同位置,看事情的層面自然不一樣,他相信動物園在對待動物與環境的設計上也都盡力朝著對動物友善的方向前進。比起展示功能,更重要的是保育動物的作用,將瀕臨絕種的動物帶回動物園,也是另一種保護方式。

河馬已被國際自然聯盟列為保育類動物。資料來源/國際自然聯盟、製圖/汪虹
動物的生老病死 飼養員的喜與悲

在動物園服務將近五年的鄭惟仁,從一開始的計畫助理、動物飼養員到現在的河馬區長,他體會過不同的工作內容、接觸過各種動物,他對動物的愛,讓他有動力持續為動物付出。

「在我擔任動物飼養員期間,有遇過幾次動物生病、死亡的狀況,在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會盡量給予牠協助,比如說冬天的時候給牠保溫,有些動物甚至可以藉由觸摸的方式讓牠感覺舒服、安心。」鄭惟仁難過的說。面對動物的生老病死是必經的課題,每當有新進同仁來到動物園,都會教導他們如何對待這些動物,由於牠們仍屬野生動物,因此無論是把牠當作家人或是朋友,都還是必須保持一定的實質距離與心理距離。

談及為何會想到動物園工作,鄭惟仁說:「小時候會覺得來動物園照顧動物很好玩,所以我才會進來想看看動物園的真實狀況,其實進來後才發現這些動物牠們在原棲地是遭受到什麼樣子的危險與威脅,動物園並不只是單純好玩或供人觀賞而已。」直到實際到動物園工作後,他才知道裡頭與想像中不一樣,動物在原棲地面臨惡劣的生存條件,而動物園為了動物保育付出許多心力,盡力打造對動物友善的環境。

儘管已經在動物園工作五年,對他而言最辛苦的地方依然還是面對動物生病甚至死亡,在無法24小時陪伴動物的情況下,只能以輪班的方式去照看動物。每一個生命的消逝都讓人不捨,但盡力去調適心情,照顧其它的動物也是每個動物飼養員需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