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焦點

【攝影報導】天然氣管線多了 肩上的鋼瓶卻少了

記者 鄭宇程/採訪報導

「我們一直都在式微,但永遠不會消失。」六聯瓦斯行的林店長,是這麼說的。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六聯瓦斯行,土黃與棕橘的外牆磁磚下,打著一只黑底金字的復古招牌。門前四輛為載運瓦斯而特殊訂製的野狼打檔機車,在禮儀社與殯葬公司林立的臥龍街上,顯得格外亮眼。

台北市總計12個行政區,共有90間合法登記營業的桶裝瓦斯業者。每個行政區平均分配到近8間的瓦斯行,乍聽之下,並無異處。但六聯瓦斯行,卻是大安區原先數十家桶裝瓦斯店面的最後一位「倖存者」。

中秋節,沒有團圓烤肉;勞動節,也是繼續勞動。縱使外頭狂風暴雨、路樹斷裂,客戶的一通電話,瓦斯桶扛了,就是要把野狼機車給騎出去。「總不可能人家家裡瓦斯外洩,你還跟他說:『好,我明天馬上去看!』吧!」林店長雖是笑著說出口,卻也道出了瓦斯行艱辛的從業生態。

在午後雷陣雨盛行的夏季,面對沒有電梯,須將瓦斯桶扛負肩上的老舊公寓,上樓前,師傅的雨衣外,是都市的烏煙瘴氣;下樓後,雨衣內,則又沾黏著汗水的濃厚溼氣。

木桌上的電話「鈴~鈴~鈴~」地響起,身穿黃色上衣的林店長迅速拾起話筒,簡單敲打幾下鍵盤後,螢幕便顯示出客戶的聯絡地址、訂購周期與可能的需求數量。甚至針對小吃攤等瓦斯大量用戶,也能及時顯現出適用的折價方案。瓦斯行雖打著復古字樣的老招牌,裏頭卻承載了現代「大數據」的管理模式,這也是林店長一捨紙本傳統後,最為自豪的一項創舉。

每趟外勤回來,第一時間師傅們不是脫下手套,而是拾起粉色刷子,沾上肥皂水,開始鋼瓶的「淨身儀式」。瓶身是乾淨了,但無論師父如何來回刷洗,也洗不去民眾對瓦斯業的負面刻板印象。

在林店長的從業生涯中,瓦斯只會有三種新聞,撇除掉漲價和偷斤減兩後,剩下的,就是氣爆。媒體長期播送之下,也間接塑造了瓦斯業者的負面形象。而即便店內放置的,多是使用過後的空鋼瓶,當街坊鄰居走過,依舊是「敬而遠之」。

每天早上大約7點,是瓦斯總動員的時間。林店長偕同另一名郭店長,帶領著師傅,將50餘桶的空鋼瓶鏗鏘鏗鏘地滿載小貨卡,再由郭店長驅車前往位於一旁軍功山上的台和灌裝廠。

「如果你看到那種載瓦斯但沒插紅旗子的貨車喔,就給它放心撞下去沒關係!代表那後面都是空瓶子阿!」郭店長打入N檔,拉起手煞車,開玩笑說道。

空氣中飄散著一股淡淡的瓦斯味,耳邊不間斷的嘶嘶充氣聲,對一般人而言,灌裝廠是種令人感覺一個不注意,就會引發爆炸的危險地帶。這裡有正在充氣,準備重獲新生的瓦斯桶,也有超過使用期限,予以壓毀的回收鋼瓶。

戴起沾有黑汙的白手套,郭店長一人將貨車上的空瓶給全部卸下。快速確認數量後,又把灌裝廠中已滿灌的瓦斯瓶,一桶接著一桶,用雙手「轉」回卡車上。一桶空瓶約20公斤,滿瓶約40公斤,這一趟,總共有50餘桶。

2014年,高雄發生嚴重氣爆意外,近年來台北市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天然氣微電腦瓦斯表的設置,當系統判定大量漏氣或是地震發生時,便能自動停止供氣,將災害發生率降到最低。雖是提升民眾的居家安全,卻也變相壓縮桶裝瓦斯業的生存空間。對瓦斯師傅而言,空間小了,家計負擔也就大了。

林店長說,與台灣地理條件相近的日本,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的使用比重被限制在約為11,除了防止過多的天然氣管線在地震發生時所造成的大規模傷亡外,若有戰事發生,被切斷進口能源供給,也能靠液化石油氣度過非常時期。

隨著氣溫的攀升,六聯來到了瓦斯行的淡季。林店長感嘆:「如果台灣也能像日本一樣,用度數表來監控客人的桶裝瓦斯使用量,我們也不用在這花時間等電話。」

他一面嚮往著日本管理制度的美好,另一方面,店門前懸起的八卦鏡,卻也透露他對本土信仰的又愛,以及本土瓦斯產業政策的又恨。

「我們一直都在式微,但永遠不會消失。」林店長剛說完,木桌上的電話便又鈴鈴響起。縱使年輕族群不願投入勞力;縱使政府不願向鋼瓶妥協。只要電話響起,他依舊是那句:「喂,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