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塑膠加熱疑慮多 耐熱程度為關鍵原因

記者 陳沁琳、張赫倫/採訪報導

為解口腹之慾,超商微波熟食成了消費者方便快速的選擇,該類商品多使用塑膠包材,且以高功率的微波爐加熱為主,而歷經2011年爆發人心惶惶的「塑化劑風暴」後,民眾開始重視塑膠製品的食安議題。經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終生特聘教授陳輝煌證實,凡在合法通路購入之微波食品,都會採用符合法規、耐高溫的塑膠容器,民眾若依產品標示操作,其實無須過度擔憂。

行政院環保署於2010年起規定製造業者,須依據美國塑膠工業協會1988年發展出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將塑膠產品分為一到六號材質,不屬於這六類者歸為七號,標誌為三角形外觀是國際通用辨識碼,目前市售的塑膠產品皆可見到該圖形,而標誌中的數值僅代表對應的材質,與耐熱程度高低並無直接關聯。

「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將塑膠製品依照不同材質分為七類,為提升資源回收效率。製圖/張妤瑄、資料來源/環保署
「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將塑膠製品依照不同材質分為七類,為提升資源回收效率。製圖/張妤瑄、資料來源/環保署

塑膠避免過度受熱

陳輝煌解釋,通常消費者對於塑膠容器經微波加熱後最具疑慮之處為塑化劑的產生,而關鍵在於不同材質的塑膠耐熱度也不同。微波食品多使用五號塑膠聚丙烯(PP,其特性耐酸鹼、耐油脂,可受熱溫度為100140°C之間,且為了方便民眾操作,業者會在產品包裝上標示微波編碼,因此消費者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導致塑化劑釋出。

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較容易溶解出塑化劑的塑膠產品為三號的聚氯乙烯(PVC,塑化劑含量高達40%,可塑性高,常製成保鮮膜、雞蛋盒等,但因為其耐熱溫度為6080°C,受熱過度會產生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環境賀爾蒙,長期暴露在該物質下,會降低雄激素活性造成內分泌失調,引發人體生殖系統相關併發症,故建議加熱時將保鮮膜摘除。

  • 環境賀爾蒙:塑膠受熱過度會溶出塑化劑,而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賀爾蒙,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可能影響生殖機能及發育。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而六號塑膠保麗龍聚苯乙烯(PS)同樣不耐高溫,且過熱會產生苯乙烯,顏宗海說,目前已在動物實驗中證實該化合物會增加癌症風險,其也具神經毒性,嚴重可能導致暈眩、反應時間變慢。另外其他類塑膠,七號中的聚碳酸酯(PC)會釋出環境賀爾蒙之一的雙酚A、美耐皿溶出三聚氰胺會提高腎結石機率,同樣應該避免長時間加熱。

微波食品業者會在產品上標示微波編碼,為了方便消費者操作。攝影/陳沁琳

製造業者自主檢驗

衛生福利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江仟琦說明,微波食品塑膠容器標準應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6條,材質試驗中八種塑化劑包含鄰苯二甲酸酯類之含量規定,也需通過以不同溶媒醋酸、酒精等模擬食物接觸器皿的溶出試驗。目前採業者自主管理方式,政府機關並無公告強制規定業者應辦理之檢驗項目,消費者若發現不合規範之產品,可向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919專線檢舉。

江仟琦表示,針對塑膠食品容器已於2012年起分階段公告指定包裝產品,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26條之標示規定,而相關稽查單位截至2016年抽驗市售塑膠類食品容器、器具或包裝共873件,合格率為95%,不合規範者則依第47條處新台幣3萬300萬元以下的罰鍰及其他行政處分,並將產品沒收銷毀。

降低使用頻率

衛福部食藥署企劃及科技管理組第四科新聞聯絡郭旭棋補充,塑膠製品受到長時間溫度、溼度變化等環境因素影響,容易有老化現象,可由外觀顏色判斷,就算是標榜可重複使用之塑膠器具,仍建議避免使用。顏宗海說,多數塑化劑可在三天內經腎臟及肝臟代謝乾淨,建議民眾多喝水、攝取高纖蔬果,加速將毒素排出體外。

此外,陳輝煌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微波食品時,應慎選通路及廠牌,並注意產品標示,依照標示用途正確使用,盡量以瓷器或玻璃容器作為加熱器皿。不使用五顏六色的塑膠容器盛裝熱食,以免將色素吃下肚。長期使用之塑膠餐具,以塑膠透明、淺色及耐高溫五號塑膠聚丙烯(PP)為主,且應定期更換,為防止產品因為磨損或老化,產生有毒物質。

消費者在選購微波食品前應留意產品標示,並依照指示加熱。攝影/陳沁琳

打破微波傷身迷思!用對方法更營養

現代人為求方便,經常將先前準備好的飯菜分裝冰好,至隔夜再微波加熱食用。然而網路傳言散佈未經證實,導致大眾對於微波的加熱方式產生健康疑慮。對此,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士元表示,微波加熱不僅沒有致癌的直接證據,反而能將食物內的維他命營養保留住7090%

微波爐是利用電磁波引起食物內的水分子振盪,進而產生熱能,並使熱直接穿透食物由內部增溫,因此受熱較為均勻。陳士元表示,微波爐雖然方便,但是爐內的受熱狀況難以判斷,故不建議拿來烹煮食物。

微波屬於低頻率的弱電磁波,為「非游離輻射」,與無線網路(wifi)十分相像,對於人體細胞內的DNA並不會有太大的傷害。陳輝煌表示,目前並未有科學根根據證實癌症與微波爐使用之間有絕對關聯,切勿相信網路謠言。

微波食品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且不要直視爐內。攝影/張赫倫

對於微波輻射疑慮,陳士元建議,民眾可將手機放進爐內測試是否有訊號,若是撥打後手機會響,則代表該微波爐對於電磁波阻隔效果可能不佳。此外,每個微波爐會依功率相異而產生不同強度的電磁波,但基本上只要距離一公尺以上都是安全的。

陳輝煌認為,加熱過程或多或少都會影響食物結構,但比起傳統加熱方式,微波加熱時間短,反而更能保留住營養成分。不過顏宗海也補充,無論何種加熱方式,只要是高溫調理都可能導致食物中的蛋白質產生異環胺,其屬於二級致癌物,對於人體致癌具有一定的風險。對此,他建議使用微波爐盡量以加溫為主,或分次加熱來避免高溫。

陳士元提醒,微波加熱前最好將保鮮膜摘除,避免塑化劑產生。攝影/張赫倫

此外,使用微波爐加熱液態食物時,時常會發生突沸現象,陳士元則建議可以用漸進加熱的方式,分次微波並攪拌液體,避免高溫突沸導致手部燙傷。他補充,在容器選擇上也得警慎小心,像是陶瓷碗的材質就很適合微波,但千萬不要放置含金屬裝飾的容器於微波爐內,不然很可能會引起災害發生。

環保餐具成風潮 標章認證才環保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廠商為了因應消費者需求,推出多款環保餐具提供選購,不過也遭質疑是商業手段,反而無助於環保。行政院環保署廢物管理處科長王耀晟表示,生物可分解的餐具政府有相關認證標準,民眾可以透過環保標章辨識,同時政府也會對於不法廠商予以開罰。

環保署在2017年推出「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的限塑政策。製圖/陳沁琳

2019年一次性餐具回收量高達八萬多公噸,王耀晟認為,若要估算生產數量,一定遠遠超過回收數字。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從1950年製造的塑膠產品,至今超過90%尚未回收,若只仰賴回收,恐無法趕上塑膠製造、使用與丟棄的速度,故從源頭減少做起才是首要之務。

因此,業者也看準商機,紛紛推出號稱「環保」的餐具,唐安表示,無論是什麼材質的餐具,要減少環境衝擊,最重要的是提高使用次數。根據綠色和平與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重複使用餐具1020次左右,碳排或耗水都會比一次性餐具對於環境更加友善。

環保餐具應重複使用,才有效減少一次性餐具垃圾量、降低環境負擔。攝影/張赫倫

而在眾多環保餐具中,以主打生物可分解的PLA餐具蔚為風潮,但該產品必須經由回收處理,送至高溫高濕度的工業堆肥環境,並定期翻攪長達個月才能分解。王耀晟說,目前國外的PLA餐具已可併同廚餘丟棄,而台灣仍得經由回收廠後端才能處理。唐安認為,原料大多來自於農業作物,廣泛使用恐致傳統密集性農業遍布過多。目前仍未全面考量預防性、與生態農業相容的生物基原料的認證。

對於環保標章的標準訂定,王耀晟表示,若是產品的生物可分解度於個月內達90%以上,就可以取得生物可分解環保標章,消費者也能夠透過此標章辨別。若未經認證宣傳該功能可依《商品標示法》予以開罰,但仍有許多廠商只主打「環保」,但未明確標示功效。

另外唐安補充,現今外送平台日益興盛,也可以透過店家提供可重複清洗回收的飲料杯或以押金方式提供租賃環保杯,給予店家和消費者更多減塑選擇,才能真正降低環境負擔。

民眾經常為圖方便,而不經意的消耗資源,現今許多環保團體及地方政府正極力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不隨地亂丟垃圾、減少海廢,因為此將影響到整體生態系統,所面臨的不僅是危害物種,大自然也會反噬,最終受影響的也會是人類。

https://quizizz.com/join/quiz/5ef1a0a43e9a32001baffafa/start?studentShare=true

延伸閱讀:

替健康把關 微波食品迷思

環保餐具成潮流 如何選擇最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