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焦點

【攝影報導】細窺星夜裡的萬華不夜城——第一果菜市場與台北魚市

記者 莊欣霈/採訪報導

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是一般上班族養精蓄銳之時,但位於艋舺的萬大路,卻踏著和繁忙都市不同的步調;彷彿一頭沉寂的巨獸甦醒,拍賣聲劃破黑夜寧靜、此起彼落,一切都熱鬧了起來,市場裡頭有一群「夜貓族」,正為我們每日餐桌上的飯菜奔波著,而究竟這個不夜城,是怎麼運作的、裡頭又藏著什麼特殊的行業呢?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簡稱:北農)所管理的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供應著大台北地區約350萬人口的農產品需求,其中又以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為大宗,每日交易量約為1600公噸;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台北魚市為全國最大消費地漁類批發市場,其歷史可追朔自日治時期,決定於今年春天進行改建的台北魚市,將會改造哪些層面呢?

第一與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供應著大台北地區約350萬人口的農產品需求。攝影/莊欣霈
穩定供給大台北農產品  每日吞吐量達2300公噸

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農),成立於1974年,早已伴隨台北市民走過46個年頭,旗下分為位於萬華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和民族東路上的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供應大台北地區龐大農產所需,光是每日兩場吞吐量加起來就約有2300公噸,一年則可達70萬噸的交易量,相當驚人!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企劃部林琬茹表示,目前第一市場蔬果合計約有近千名的貨主,來批發的承銷人約有2000位,交易方式是採「拍賣」(約8成)與「議價」兩種,無論是哪種買賣,都是精準確實地完成,他認為,北農因秉持著迅速集散、全台行情指標、快速收付貨款等原則及優點,才能夠穩定供給大台北地區的農產品需求。

市場裡頭有一群「夜貓族」,正為我們每日餐桌上的飯菜奔波著。攝影/莊欣霈
餐桌上的蔬果哪裡來?深夜的批發市場又是如何運作?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彷彿是全台蔬果的集散地,也是貨主供貨與承銷人批發的「大平台」,當天採收的蔬果透過大卡車新鮮直奔萬華,到了凌晨,理貨員就會穿梭在一箱箱剛到貨的蔬果之間,開始盤點貨品、核對進貨明細、抽磅及編排拍賣序號。

現場幹部在和理貨員與糶手,交代當天蔬果到貨情況和市場相關注意事項。攝影/莊欣霈
價格他說了算! 拍賣市場的終極靈魂人物-糶手

究竟每天交易的蔬果價錢是誰訂的呢?有一群市場中的靈魂人物,扮演著貨主與承銷人之間的橋樑,他們是專業的「糶(ㄊ一ㄠˋ)手」,也就是蔬果拍賣員。

從清晨2點開始,糶手就會到現場掌握當日進貨量、天候 、承銷人看貨等情況,並依蔬果實際到貨品質,參考評價資料並擬訂裁價,差不多到了3點20分就會展開當日的拍賣,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蔬果全數拍賣完,並讓貨主與承銷人都拿到滿意的價格,而承銷人就會將當日競價承購得到的蔬果,開始批發分貨給零售商、餐廳或是一般市場。

約莫3點20分會進行當日的拍賣,而糶手的工作是平衡貨主與承銷人的利益。攝影/莊欣霈
批發市場將再進化 農藥檢驗、低溫拍賣

從去年9月開始,北農開始與130位農友合作,在台北市228所中小學營養午餐中,固定每週一日供應有機蔬菜,掌控品質把關重責大任,平日晚上採隨機抽驗,如發現有農藥殘留超標,就會扣留其蔬菜、銷毀,並送往衛生單位複驗;為維護產地直送的新鮮風味及面貌,未來北農也會加裝冷鏈設備,希望現場能夠實現「低溫拍賣」,再「搞剛」也要保留農產品的品質。

而比鄰著果菜批發市場的是台北魚市,就是老一輩台北人口中的「中央魚市場」,是全台灣最大的消費地魚市場,走進魚市場裡,空氣中夾雜著海水鹹味,叫賣聲依然不絕於耳。

有個背影不時穿梭在人群中,與魚貨主與承銷人溫暖寒暄,他是丁錦堂,也是臺北漁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的課長,數十年來如一日,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先到市場了解當日魚貨數量、了解貨主與承銷人雙方所需,將資訊彙整後,傳遞拍賣台上的糶手(拍賣官),開啟每日的拍賣重頭戲。

拍賣台上的糶手必須站在高處,才能看清楚每位承銷人的出價手勢。攝影/莊欣霈
中央魚市場=台北人的「灶腳」

在漁產運銷公司服務近30年的丁錦堂認為,中央魚市場就像是台北人的水產「倉儲」,這裡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可說是應有盡有,負責「供應」魚貨,不以營利為目標,公司最大宗旨就是穩定市場供給、不讓價錢容易隨季節波動,為貨主與承銷人謀取最大利益。

快速且繁忙步調、漁貨主與承銷人穿梭其中,濃縮成最真實的「市場樣子」。攝影/莊欣霈
中央魚市場就像是台北人的水產「倉儲」,這裡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可說是應有盡有。攝影/莊欣霈
全球極端氣候 魚貨銳減近一成

目前每日的魚貨比例,養殖和冷凍、遠洋、加工魚類各佔四分之一,來自近海、深海的冷藏魚類約佔半數,丁錦堂分享,民國80年他剛到中央魚市上班,那時候是交易高峰,每天平均交易量可達160公噸的數量。

30年過去,如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加上漁民過度捕撈,造成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現在每天平均交易只有90公噸,銳減了將近一成的數量,丁錦堂指出,不只是台北魚市,這是全球魚市場都面臨的困境,他認為,全球漁業署都該訂定相關保護規範,共同維護珍貴的海洋資源。

午夜場的中央魚市,有著熱鬧的氣氛和熱情的漁貨主。攝影/莊欣霈
為什麼會跟「台北城市散步」這個計畫合作?

「我們有必要讓台北市民知道,有一群人在深夜為大家的餐桌上的佳餚努力。」丁錦堂這麼說著,於是當有人來找他合作希望推廣漁業文化時,他可是樂此不疲,他也曾在採訪中表示,因為過去中央魚市場沒有紀錄,讓現在人們不能透過影像來回顧從前,他希望能多藉由文獻、影像,傳播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中,讓更多人知曉,在2020的此時,中央魚市場的模樣,可能是壅擠的、忙碌的,無論如何,這些影像都將會是最「原汁原味」的呈現。

丁錦堂希望能多藉由文獻、影像,讓更多人知曉,在2020的此時,中央魚市場的真實模樣。攝影/莊欣霈
市場人員手握電動去魚鱗機,開始「淨化魚身」。攝影/莊欣霈
舊魚市改頭換面 多功能場館扎根海洋教育

為了將土地效益「最大化」,中央魚市場將在明年3、4月移到華中橋下的中繼市場,原址將會拆掉改建成地下2層地上8層的批發市場,丁錦堂說,現在的中央魚市場,營業時間為凌晨到早上7、8點,下午和晚上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運作,佔地7000坪其實為數不小,因此有了將「土地利用極大化」的構想。

而未來除了批發,還會成立特色餐廳、魚類觀賞區,搭配導覽解說,與中小學合作,讓海洋教育文化從小扎根,將平時課本上不會教到的漁業知識推廣出去,目標群眾不只台北市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來到中央魚市觀光參觀的遊客,能夠深入了解與人類共生存的大環境,一同為漁業資源的多元及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一旁市場的魚販正忙著處理中央魚市新鮮直送的鮭魚。攝影/莊欣霈
丁錦堂分享,未來魚市將改建成多功能基地,與中小學合作提供導覽解說,讓海洋教育文化從小扎根,一同為漁業資源的多元及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攝影/莊欣霈

 

延伸閱讀:

批發魚市靈魂人物 拍賣魚貨就靠「糶手」

漁電共生成爭議 養殖戶憂心

漁業工作艱難 感嘆心有「漁」而力不足

北海岸的螃蟹達人——林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