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沙岸侵蝕 海岸生態產業永續挑戰
台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靠海生活,但全台各地沙岸侵蝕問題一直存在,除了影響沙岸生物生存,也影響養殖、觀光產業,更有可能危及民眾人身安全。目前各界積極推動沙岸防護,期望沙岸侵蝕能減緩,並讓海岸地區得以永續發展。
台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靠海生活,但全台各地沙岸侵蝕問題一直存在,除了影響沙岸生物生存,也影響養殖、觀光產業,更有可能危及民眾人身安全。目前各界積極推動沙岸防護,期望沙岸侵蝕能減緩,並讓海岸地區得以永續發展。
隨著時代進步,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逐漸備受關注,像是宜蘭三星鄉「原鴨米」就是不少養生主義者的第一選擇。原鴨米品牌創辦人沈福智希望農業是永續經營的,於是決定發展「鴨稻共生」農法,希望能夠減輕環境負擔,也為子孫們留下乾淨無毒的家園。
近幾年「水」資源備受關注,「魔幻水之旅-城南有浴室」展覽希望讓小朋友透過遊戲體驗,學習到如何守護珍貴的水資源,讓小朋友帶著永續知識與設計美感回家。
110年度古蹟歷史建築評鑑,全台共有八處獲選優良個案,其中魏成美公堂是歷年來眾多得獎案例中,少有的私人建築,更是彰化第一處入選個案。其中的修復工法、泥塑雕刻、匾額等都是各個國寶的精巧技藝所在。
無論是培育金針菇後產生的廢土,還是培育所用的塑膠瓶、太空包,都屬於農業廢棄物,為了環境永續,業者們將這些原為廢棄物的垃圾,搖身一變再製成生質燃料,循環利用外,也為他們增添更多價值。
位於台灣東北角的馬崗、卯澳漁村,因經濟發達和人口外移造成在地高齡化的現象,特有的海女文化也隨之沒落,民間團隊的出現為原本黯淡的小村點亮無限光明,共同努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西元1991年我國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後,整個林業從此停滯三十年。不過弔詭的是,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顯示,台灣每年製造出的農林業廢材卻至少有120萬噸,可見林業環保問題仍是我國需面對的挑戰。而有些民間團體正努力付諸行動,用他們的方式推動森林永續循環經濟。
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各地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農村急速老化。因此,許多農村進行轉型,期盼打破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嶄新價值。
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的傳統祭典,其中排灣族與魯凱族在祭典及婚禮上,都會身穿傳統服飾,佩掛琉璃珠。現今,古老琉璃珠大多已失傳,為了傳承,部落工藝師利用新燒製的方式,將排灣魯凱琉璃珠文化圖騰重現,延續原民藝術。
傳統小便斗平均每次沖水量為3公升,長期使用下來將消耗非常多水資源。近年有業者開發出免沖水的環保小便斗,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自澳洲興起的「樸門」,於2008年傳入臺灣,它不僅是套農法,也是種實踐永續生活的方式。在陽明山上有座農場以樸門理念為其核心精神,致力於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活。
蘇澳是個擁有豐富漁產的美麗之地,但因為政治政策與地方發展緣故,造成蘇澳人口嚴重外移,還好有個回鄉青年看見這個問題,在蘇澳大街上創辦獨立書店,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舉辦各類活動,為活絡地方持續奔走
「快時尚」主要指涉因大眾追求流行,不斷推出新款平價服飾的商業模式。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今人們選擇服裝已跳脫基本需求,趨向追求美觀或潮流。快時尚崛起雖快速且便利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其製造過程卻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近年,台灣部分服飾品牌開始思考朝向永續的概念,期能降低快時尚所帶來的污染和負面效應。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