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往日輝煌 大稻埕傳統產業全面升級
大稻埕是清朝至日治時期北部的重點貿易中心。時代更迭,批發市場逐漸沒落,大稻埕隨之轉型,傳統產業改變形式,從批發轉為零售及觀光產業,文創商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替古色古香的大稻埕注入新的活水。
大稻埕是清朝至日治時期北部的重點貿易中心。時代更迭,批發市場逐漸沒落,大稻埕隨之轉型,傳統產業改變形式,從批發轉為零售及觀光產業,文創商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替古色古香的大稻埕注入新的活水。
I Care長照咖啡館是中華長照協會在於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小附近所設立的長照2.0A級社區關懷據點。咖啡館本身除了供一般民眾用餐休閒外,也特別針對社區長輩提供各式諮詢、健康檢測和輔具租借,及舉辦課程活動。
台灣扯鈴好手張駿煌憑藉優異的扯鈴技巧登上國際舞台,將東方技藝帶到全世界成為台灣之光。得獎無數的背後是超過十年的苦練,也期許自己能把扯鈴技藝傳承下去。
台灣特有種土肉桂曾因早年錯誤政策差點走上滅跡一途,土肉桂復育推手殷嘉蔓意外發現土肉桂的妙用,因而與研究團隊攜手進行復育計畫。她盼望能將土肉桂的好再次讓大眾知道,讓土肉桂能在樹林中茁壯生長。
螺鈿為一傳統鑲刻技藝,意指將貝殼鑲嵌在木頭或漆器上,也因貝殼在過去被視為財富象徵,讓螺鈿成為傢俱上的華麗裝飾。螺鈿約於1950年傳入台灣,當時新竹是傢俱重鎮,上百位師傅於此,引領技藝邁向高峰。
近20年台灣森林砍伐受到嚴格限制,林農收入縮減,林務局於2019年推行「林下經濟」措施,協助林農除砍伐林木外,也有其他管道能賺取額外收入。目前已開放四種林下經濟作物供林農種植,林務局也於林試所合作,透過各地區的作物評估以加快林下經濟的推廣。
1.雙北公車政策 2.單身經濟 3.城西生活節 4.古物修復 5.畫作修復師 6.果雕技藝 7.園藝治療 8.花蓮新城少棒 9.棒球班 10.永續海洋 11.魚菜共生 12.廢木再利用 13.蚯蚓農法
今(20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故宮鎮院三寶的展覽,分別展出北宋三大山水畫—范寬的「谿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圖」以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在展出期間便造成預訂人數眾多,導致向隅者眾的盛況。透過這次的展覽,讓新一波「文物熱」重新回到社會的視野之中,也讓社會重新意識到這些跨越千百年的文物之美。
您有想過在家裡也能種菜兼養魚嗎?近幾年食安問題備受關注,也因此帶動魚菜共生的發展。有農場擴大生產規模,顛覆傳統土耕方式,不噴農藥也不會有病害,而現在這股趨勢也逐漸吹向家庭,利用自然生態循環系統,小小魚夫就能幫你種出新鮮又無毒的蔬菜!
街道旁的行道樹修剪後,剩下的枝條都去哪了?根據台南市環保局統計,廢家具和廢樹枝經過處理後,仍有1萬公噸無法再利用。為了搶救珍貴的木材,就有業者投入廢木回收,將廢木再製成產品販賣,實現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理念對一般民眾來說並不熟悉,此次「2030超越圈圈」的策展活動,結合人文、土地等元素,並邀請數十家的民間企業聯合承辦,將經濟產業結合環境保育的想法和與實際的成果呈現給民眾。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為推廣北海岸在地農創產業,於2021年9月推出「新北農創e遊券」,邀請12家農場合作,安排各類型體驗遊程。農業局農牧經營科技士陳思婷評估,票券至少會爲地方帶來超過四到五倍的經濟效益。
位於台中和平區的「松鶴部落」,是一個族群相當多元的小聚落,而松鶴部落在2004年被土石流沖毀。縱然過去曾經歷家園破碎的傷痛,不過憑藉這份對松鶴的眷戀,居民們以積極正面的態度攜手重建部落,走出陰霾,也因為從前慘痛過往,更加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認真看待未來的日子。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