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布農族部落文化 台東延平「卡那歲」風情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牛車採蚵 與海共生 傳承海牛文化資產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舊衣變建材 翻轉快時尚災難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台灣每分鐘有438件衣服遭到丟棄,舊衣回收產業還未沒落時,舊衣回收有兩個去向,一是外銷到國外;二是焚燒處理,但是處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遭丟棄的數量,對於舊衣回收業者成了一大難題,在台灣有位腦神經博士林正雄,他新創衣纖維科技,把回收的二手衣取出衣纖維環保再利用,應用在建材及生活用品上。 

《禁伐補償條例》衝擊 台灣竹林及產業浩劫?

竹子盛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更讓各種類竹子蓬勃發展,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但隨著工業發展,傳統竹材逐漸被經濟效益高的塑膠取代,政府頒布《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後,導致無人願意砍伐竹林,造成竹材短缺問題更是日益嚴重,除面臨荒廢外,甚至可能會延伸出更大的山林危機。 

淨零碳排 電動車與碳權的生存之道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淨零碳排」的政策逐漸往全球推廣,台灣也跟進開始初步擬定碳權交易相關政策,碳排放該如何減量成為各國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為有效減少油車所帶來的碳排放量,政府推出了「油車變成電動車汰舊換新」的政策,給予機車買家「碳權憑證」。碳權是指碳排放的權利,產生方式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總量管制與交易」,是在碳市場的規範底下所產生的碳權,政府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別,所發放的碳排的額度也會不一樣;另一種則是「抵換機制」,指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購買,並經由第三方機構認證後,在自己的國家得以使用。這兩種碳權皆可買賣。而台灣現行的碳權則是屬於第二種。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