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做「牛」做馬 只為點屎成金
水牛從農業時代開始,就一直是助人生活的好夥伴,水牛幫助農民耕田種植作物,然而耕不動田的老牛,卻會成為農民難以悉心照料的負擔,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青年注意到這些退休老牛的處境,他們嘗試為牛下鄉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延續台灣傳統的牛耕文化。
水牛從農業時代開始,就一直是助人生活的好夥伴,水牛幫助農民耕田種植作物,然而耕不動田的老牛,卻會成為農民難以悉心照料的負擔,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青年注意到這些退休老牛的處境,他們嘗試為牛下鄉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延續台灣傳統的牛耕文化。
偏鄉學校裡的小朋友,多數原生家庭的條件都較為貧困,而教育資源也十分匱乏。花蓮縣和平國小的校長艾石生,出生於太魯閣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家境清寒,後來受到資助,努力求學成為校長。他深知偏鄉學校面臨許多困難,也因過去的成長經驗,讓他渴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帶領這些偏鄉學童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在台灣,食物浪費的問題日益嚴重,剩食狀況拉警報,驚人的數值讓人無法忽視,各界也積極採取不同策略,來減緩食材不必要的消耗。
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望古車站,早年是為運送慶和煤礦及服務在礦場上下班的煤礦工人而設立。隨著礦業被取代而逐漸沒落,往日的繁榮盛景也不復存在,現如今偶有下車的旅客也是為了尋找隱藏在山林之中的望古瀑布而來。同樣位於平溪線上的三貂嶺車站也見證了煤礦產業的興盛與沒落,然而與望古不同的是,三貂嶺在近年來增加了許多新住民,觀光潮與錢潮也逐漸湧進這個小鎮,然而,對於秘境的保存與經濟的發展如何取捨及共存,也成為備受討論的議題。
人口老化、地質貧瘠的左鎮,受限於水源保護區的法條和落後的基礎建設,工作機會稀缺、人口不斷外移。在這樣的困境下,仍有一群人不放棄復興左鎮的夢想;他們有的是返鄉青年,有的則是為這個人情味濃厚的地方感動,於是決心留下出一份力的夥伴。而不管是何出身,這群積極樂觀的夥伴都相信這個美麗的化石小鎮會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越來越好。
隨著數位化的發展,大家生活越趨便利,但是相對來說,電子垃圾也在快速增加當中,必須探討該如何有效的回收數量龐大的電子垃圾以維持環境永續。
位於宜蘭車站附近的鄂王社區,是由許多傳統工匠所組成的聚落,在這小小的社區內,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外移,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因此當地有一群熱情居民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當地文化復興也結合環境教育,希望能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台北市社區型回收廠以「寬鬆管理」被默許開業,是長期環保與衛生的隱憂,但環境安全與衛生受到保障是市民的基本權益,如何完善資源回收體系、落實永續城市成為台北市未來的一大挑戰。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限塑政策推動至今已經20年,但塑膠袋和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充斥在生活中,而環保署預估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指標是否能落實,值得關注。
台灣農業近年來缺人,政府自2015年推動農業公費班,舒緩台灣農業缺工問題,對於補助資訊有許多農民不知情以及不知如何申請,針對這方面的問題,農委會的回應則是:補助需靠農民自己主動爭取;農民為台灣農業盡一份心力,福利是否需更完善?
台灣以製茶聞名,但隨著世代更替,製茶產業緩緩走下坡。茶農葉承軒奪得2020年製茶技術競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包種製茶王」,為高齡化嚴重的製茶產業注入年輕新血。
台北市政府近年來積極保存文化資產,在松菸文創園區內有一座由日式澡堂改建的圖書館,帶給民眾不一樣的視覺享受,還有台北市中正區的文房公益圖書館,同樣改造日式建築,賦予老宅新生命及意義,除了讓民眾近距離參觀日治時期建築,也實現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宗旨。
在都會區的水泥叢林中,也有一座提供給生態系動植物棲息的自然公園,雙溪濕地公園前身為烏煙瘴氣的停車場,如今搖身一變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濕地公園。美麗的夕陽美景與豐富的自然環境,吸引許多民眾前來遊憩。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