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轉型 有「核」不可?
近年推動能源轉型,各國相繼實施淨零碳排目標,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的發展眾所關注。核電的優勢讓許多人成為核能的擁護者,但在發生核災後,公眾也對其安全產生疑慮,核能議題引起廣泛討論。
近年推動能源轉型,各國相繼實施淨零碳排目標,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的發展眾所關注。核電的優勢讓許多人成為核能的擁護者,但在發生核災後,公眾也對其安全產生疑慮,核能議題引起廣泛討論。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BD農法,全名為生機互動農業,主張遵循著日月星辰的運轉來進行農活,不過度種植單一作物,而是順應時節選擇適合的蔬菜,BD農夫們相信,宇宙間有一股特殊的能量能轉化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力,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有效的配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使用牛糞來進行各種堆肥。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台灣每分鐘有438件衣服遭到丟棄,舊衣回收產業還未沒落時,舊衣回收有兩個去向,一是外銷到國外;二是焚燒處理,但是處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遭丟棄的數量,對於舊衣回收業者成了一大難題,在台灣有位腦神經博士林正雄,他新創衣纖維科技,把回收的二手衣取出衣纖維環保再利用,應用在建材及生活用品上。
曾經風光一時的九孔王國貢寮,在苗株病變後產業沒落,面臨年輕人口出走和人口老化,只留下廢棄九孔池。近年來青年返鄉復興,配合政府及學界轉型產業,重新利用九孔池促進環境永續。期許透過多方攜手合作與推廣,再創貢寮新價值。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銀髮族的安養與照護即成為政府首要施政規劃項目之一。然而,日照中心進駐校園的政策,年長者與在校學生的生活作息相互重疊,是否產生干擾,則引發部分家長的疑慮與關切,如何尋求平衡兼顧年長者照顧與學生學習權益,值得深入探討。
竹子盛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更讓各種類竹子蓬勃發展,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但隨著工業發展,傳統竹材逐漸被經濟效益高的塑膠取代,政府頒布《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後,導致無人願意砍伐竹林,造成竹材短缺問題更是日益嚴重,除面臨荒廢外,甚至可能會延伸出更大的山林危機。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臺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國人愛喝手搖飲,一年可以喝掉12億杯,創造了龐大商機,但茶類暢飲的背後帶來的是驚人的茶渣量。含水量高,運送困難,處理起來常常是業者的一大難題。而現在有一種香氣環塑木就是用回收茶渣粉再製成,不只解決了茶渣問題,更讓它以另一種形式創造新價值。
您還記得2003年為農民發聲的「白米炸彈客」嗎?19年過去了,楊儒門依舊在為台灣的農業努力,只是他不再透過激烈的手段,期待政策改變,而是選擇與農民們合作,推廣友善契作。不僅保障農民的生計,更藉由不使用農藥的耕作方式,維護環境與生態的永續。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淨零碳排」的政策逐漸往全球推廣,台灣也跟進開始初步擬定碳權交易相關政策,碳排放該如何減量成為各國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為有效減少油車所帶來的碳排放量,政府推出了「油車變成電動車汰舊換新」的政策,給予機車買家「碳權憑證」。碳權是指碳排放的權利,產生方式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總量管制與交易」,是在碳市場的規範底下所產生的碳權,政府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別,所發放的碳排的額度也會不一樣;另一種則是「抵換機制」,指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購買,並經由第三方機構認證後,在自己的國家得以使用。這兩種碳權皆可買賣。而台灣現行的碳權則是屬於第二種。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