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返鄉青年做「牛」做馬 只為點屎成金

記者 楊益慈、羅婄文/採訪報導

水牛自農業時代就成為助人犁田的好夥伴,在科技革新下,機械能更有效率的完成目標。於是插秧機開始取代佃農,耕耘機逐漸替代水牛。曾經農家必養的水牛,在現代成為有能力、有土地、有熱忱的農民,才有心力照顧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青年下鄉從事農業,他們信仰著對土地更加溫柔的牛耕技術。

青年為牛下鄉 助農民安心退休

現代社會中,養牛的農戶日漸減少,對少數有心力養牛犁田的農夫而言,水牛無疑是耕耘農田的好同伴,牠們耕田幫助農民種植作物。

然而,當水牛逐漸老去,昔日犁田的好夥伴卻成為農民難以悉心照護的負擔,無法負荷照護成本的農民僅能選擇將耕不動田的老牛賣出。青年稻農林家良關注到這些老牛的處境,他奔波數年終於在雲林縣土庫鎮創立水牛安養中心。讓退休農民可以放心把老牛帶來這裡。

雲林縣土庫鎮水牛安養中心內目前共有兩頭水牛。攝影/楊益慈

林家良表示,起初他發現農村老年化嚴重,且許多農村老農飼養水牛,直到農民年老退休後,這些水牛就面臨安置問題。林家良說:「我去跟水保局申請計畫,建立水牛安養中心,解決農村水牛的人道安置。」

人道安養水牛 牛糞循環農業

水牛有專屬水池可以戲水娛樂。 攝影/楊益慈

不忘成立水牛安養中心的初衷——解決農村水牛的人道安置問題。林家良始終堅持人道飼養方式。在水牛安養中心內生活的兩頭水牛,都不用穿戴鼻環,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走來走去,還有專屬水池可以泡澡戲水。此外,林家良也引水牛活動的池水去灌溉稻作,讓牛糞成為滋養稻米的天然養分,稻米的收入又會用來照護水牛,成為他自創的循環系統。林家良堅持人道安養老牛,他選擇用更溫和的方式對待農民的夥伴。

林家良用牛活動過的池水來灌溉稻作。攝影/楊益慈

牛耕美如畫 水牛學校傳承技藝

除了老牛照護之外,有些人因為熱愛牛隻,在機器耕田的現代,依舊堅持牛耕技術。新竹縣水牛學校「校長」李春信認為牛耕畫面之美就像是一幅畫一樣,希望可以繼續傳承並推廣對土地溫柔的牛耕技術。

李春信成立水牛學校,希望傳承牛耕技術。攝影/楊益慈

李春信說明,成立水牛學校是為傳承耕牛文化。他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耕牛文化,以及傳承前人友善耕作的技術。李春信說:「農村如果有一頭牛,有人會用牛耕田,我覺得那個味道才會很純粹。」

藝術出身的李春信著迷於牛耕畫面,他將土地描述成一個很大的畫布。李春信表示「我希望大家來欣賞這樣子的地景藝術或者其實是行為藝術。」

李春信多年來傳承他心中牛耕的藝術,他認為牛耕是溫柔的耕作方式,機器無法比擬的是,牛耕不會造成地力耗損。李春信說:「用牛耕田是溫柔的對待土地,是台灣已有三百多年的老祖宗的智慧。」

青農下鄉成趨勢 牛糞薰香防蚊效果佳

李春信成立水牛學校,在長年努力之下,將牛耕技術傳承更多人,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一同下鄉養牛,位在彰化縣飼養五頭牛的高一鑫就是他的徒弟之一。

高一鑫熱愛耕牛,希望創造新的價值。攝影/楊益慈

高一鑫憑藉對牛的熱愛而情願下鄉養牛,他接觸牛耕已有十年經歷,更從去年開始從事全職農業,高一鑫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喜歡的事情,許多人選擇能謀生而未必喜歡職業,但他相信只要堅持,總有一天興趣也能賴以為生。「不是因為這件事可以讓你有辦法生活,然後你才做,我覺得就是想辦法活下來,總有一天,你在這件事情上面就可以靠它生活。」

剛完工的牛糞薰香需曝曬三日。 攝影/楊益慈

因為熱愛耕牛,高一鑫希望能為日漸減少的耕牛創造價值,於是他學習將牛糞製成農創商品。獨創的天然牛糞薰香以及牛糞花瓶就是他的創意作品。「本來牛糞就是一種燃料,它燃燒的時候,驅蚊的效果很好。」高一鑫表示,牛糞具有許多功效。除了製成農創商品外,牛糞以前可以用來蓋房子,並且燃燒牛糞也具有除濕的效果。

「一般都是養肉牛跟乳牛,像我養耕牛的已經幾乎快沒有了。」高一鑫有感於台灣耕牛數量減少,在機器取代勞動力的現代,他憑著對耕牛的熱愛,致力為耕牛尋找新的價值。

牛糞花盆可直接放進土地裡成為植物的養分。 攝影/楊益慈

在機器遍布生活的科技時代,有一群青年比起節奏快的都市生活,他們更加願意付出多年心力去貼近土地,只為了愛護原生物種及地球環境。

 

延伸閱讀:

青年返鄉注入活力 永續壯圍在地文化

微生物有機肥 小農致力友善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