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求醫無門」 偏鄉醫療資源待改善

南韓醫師為反抗政府擴招醫學生名額的政策,主張當前政策無法解決國家醫療環境問題,而於今(2024)年2月20日發起罷工,引起廣大關注。我國醫療環境同樣面臨城鄉差距的問題,惟近年台灣積極發展巡迴醫療服務,讓無法即時看診接受治療的患者,亦能享受均等的醫療服務。專家呼籲,政府仍應持續改善偏鄉醫療環境,以達照顧民眾福利之目的。 

氣劍合一 穩定心性 劍道運動磨練意志

台灣的劍道運動始於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發展初期在喜愛劍道之人的努力奔走下,劍道運動在台灣蓬勃發展。近年來,推廣者不遺餘力的默默耕耘,從學校社團著手推廣,積極向下扎根。不過,由於其規則錯綜複雜,勝負判決容易引起爭議,所以至今仍未能納入國際賽事,使得國內發展始終有限。 

德國合法上路 台灣大麻除罪化之芻議

德國近日宣佈通過成年人可合法接觸大麻,自今(2024)年4月1日起允許年滿18歲民眾個人持有與栽種大麻,且開放部分公眾場合吸食大麻。然而大麻在台仍屬二級毒品,近期倡議娛樂用大麻合法化聲浪出現,惟各界專家對除罪看法兩極化,成癮與藥物濫用問題乃討討論焦點。此外,醫療大麻藥物已在台獲合法開放,未來病患將可縮短等待期程,然其適用性則仍待觀察評估。

激流飛馳 輕艇運動嶄露鋒芒

輕艇運動雖已在台灣發展三十餘年,仍常被大眾認為是危險的水上運動,不僅冷門且難度高,從早期的被忽視,到近年來在國際賽場大放異彩,推廣者功不可沒。除摒棄土法煉鋼的方式,從無到有建立系統性訓練,改善基礎設施、制度,並積極向下扎根,培養種子選手,再加上運動員的努力不懈,輕艇運動在台灣逐漸發揚光大,屢獲佳績。 

愛「藥」安全 預防準備需做足須完善

「愛滋病」簡稱為HIV,是一種可傳染式之性病,被部分民眾視為「不治之症」,甚至將愛滋病污名為患者不當濫交的報應,這些刻板印象也引發社會焦慮,產生罹病焦慮症。然而,愛滋病具可控性,民眾除安全性行為,目前政府也大力推廣藥物預防愛滋病,齊步邁向全球愛滋病防治三零(零增加、零死亡、零歧視)的願景。 

校園自傷率上升 輔導機制待精進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國小至大專院校學生中,有8730位通報自傷,更有106人身亡,其中六成嘗試自傷的學生未曾尋求輔導資源,學生族群自殺率上升成校園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此,中山大學於2021年首創心理假供學生調解心理不適,盼提早發現需幫助的學生。然而,僅仰賴心理假仍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應落實補充專業人力,建立完善校園心理輔導機制,才能根除病灶,解決問題。

培育兒少自立技能 勇敢邁向人生旅程

兒少安置於教養機構或寄養家庭,常因原生家庭突遭變故或父母無力養育,然若基於自由受限而倉促離開安置機構,恐增社會安全風險。再者,近年社會結構轉變,使家外安置兒少的情況較以往更加複雜,進而影響寄養家庭的投入意願,協助兒少自立成為一大難題。基此,中央與地方正努力改善,調整安置資源比例並優化機構,推動兒少朝家庭式安置處所邁進。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