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懷舊時光的蛻變 傳統市場興與衰

記者 陳亭蓁、張宇彤/採訪報導

市場原本是人們賴以維生的生活補給站,然而隨著時代轉變,量販店及大賣場的普及也使傳統市場生意飽受影響。座落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景美市場興建於民國50年,擁有超過半世紀歷史,是許多景美居民的共同回憶,然而就是這樣歷史悠久的傳統市場也逃不過時代的變遷,如何找出存活及轉型的方法,是迫在眉睫的議題。

景美市場豬肉攤二代接班人楊伯廷表示,老人家較愛逛傳統市場,而年輕人因為忙碌幾乎都選擇在超市選購。陽春麵店老闆娘高冬景也感嘆地說,「現在跟以前狀況不能比,以前買東西大家都統一去市場,現在多出了超市這個選擇,有一些地方慢慢就分散了。」

景美市場中販賣薑及青菜的攤販。攝影/張宇彤

市場的危機 一甲子麵店甘苦談 

高冬景從民國55年開始便在景美市場經營陽春麵店,他默默在此耕耘57年,放棄教職轉而經營陽春麵店的他,當被問及轉職的契機時,他笑著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契機,當時就想說做這一行也不錯,靠著自己的一雙手撐起一片天,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陽春麵店老闆娘高冬景正在製作手工麵條。攝影/陳亭蓁

高冬景不僅是陽春麵店老闆娘,他同時也是景美市場攤商自治會會長,他有感於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曾致力於推動市場轉型,然而過程並不順遂。

「我是很希望我們可以到室內去賣,但問題是公家沒有處理了。」高冬景說,公有市場必須要政府願意提供市場用地,然而景美地區已沒有多餘的市場用地可供他們使用,在2、30年前當時的市場處曾經爭取過景美圖書館的那塊空間,可惜的是,後來讓教育部爭取走了。

醒目的攤位招租廣告出現在景美市場中。攝影/陳亭蓁

高冬景看著景美市場從一條商店街逐漸壯大,他走過市場的繁華興衰,卻也不禁感嘆起人們生活型態的轉變,使得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到市場採購。

傳統市場拼轉型 成功的秘訣?

近兩年COVID-19疫情肆虐下,使消費者不敢出門,士東市場攤商自治會會長何慶豐提及,當時外送平台有來找他們試談合作一樓生鮮的部分,可以讓不敢出門的消費者能夠透過網站選取他們所需的食材,不用出門便可以送到他們手中。

士東市場與外送平台合作,提供「隨點即送」的服務。攝影/張宇彤

談及推動市場轉型成功的秘訣,何慶豐表示,要循序漸進打出士東市場自己的品牌,每一屆代表會以及會長,對市場的付出都會累積下來。

而台北市政府這幾年舉辦「精進計劃」,會撥一筆經費幫助所有的台北市傳統市場,裡面包括公有的設施,每個攤商都可以去申請經費,找他們的設計師討論,打造屬於自己每一攤想要的風格。何慶豐指出,整體這幾年下來士東市場也改造好幾十個攤販,這也是成功關鍵之一。

轉型後的傳統市場附有冷氣、乾淨、明亮且動線好,有別於以往大家既定的傳統市場。攝影/張宇彤

傳統市場價值 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傳統市場遍佈全台灣大大小小的城鎮,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乘載了屬於每個地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傳統市場與攤販讓人們擁有更多交談的空間,也促進地區文化的豐富性。

傳統市場是一種承襲多年的文化,雖然在世代的交替下,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但高冬景說,在傳統市場中有滿滿的人情味,人與人間也會相互合作,所以還是受到了很多顧客們的喜愛,讓傳統市場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淘汰。

在景美市場採買商品的顧客。攝影/張宇彤

延伸閱讀:

傳統市場髒亂?五股市場翻轉新形象

市場豬肉哪裡來? 揭屠宰業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