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咖啡大賽世界冠軍 王策擺脫富二代光環

記者 蘇芸潔、謝依彤、莊依軒/採訪報導
王策沖煮咖啡不下上千次,已經擁有純熟的沖煮技術。攝影/謝依彤

2017年奪得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冠軍的王策,是王力集團推出的選手,也是王力咖啡總裁王朱岑的兒子。雖然王策頂著父親的光環,從王力集團出發,卻靠著自我的執著,在三年內堅持反覆練習繁瑣的沖煮咖啡流程,不只在國際上贏得知名度,也有能力選擇接班以外,自己想做的一份工作,更遇到一群願意朝相同方向打拼的夥伴。

父子衝突不斷 王策萌生創業想法

童年時期的王策歷經父母離異,從11歲到24歲獨自在英國長大求學,並養成他獨立的個性,因為父親的緣故,很多時候外界是以「富二代」的眼光在看待他。雖然經濟的確不是王策的壓力來源,但他不認為可因此就去肆意花父母的錢,「咖啡是我自己選擇的工作!」如果真的是富二代,那他就會去做比煮咖啡更容易賺錢的事情。

成長過程中,王策也有進到王力咖啡工作過。原先王策認為終於可以花更多時間跟父親相處,但實際上,彼此在工作中產生了很多「父親、兒子」與「老闆、員工」的角色衝突。王策談到:「跟爸爸一起上班,跟單純把他當作是我爸爸是兩回事,跟他一起上班是非常痛苦的。」

除了在公司工作讓王策感受到角色的壓力外,他也發現自己跟王力咖啡對咖啡的沖煮態度不盡相同。公司作為咖啡的供應商,有他們的計畫去面對客戶的各種需求,這也促成王策開始想要做自己的咖啡。

這杯咖啡的出現,是因為有王策過去不懈的努力才有能夠擺放在桌上。攝影/蘇芸潔

反覆練習 練就爐火純青

為了有影響力去規劃自己的下一步,王策選擇挑戰WBrC,透過全球頂尖咖啡師比賽得到知名度,最後他也成功贏得冠軍。但在這條奪冠的路上,他堅持自己執著開創未來。每天訓練的過程中,王策要反覆走10遍的沖煮咖啡流程,他談到:「做100遍跟做300遍,你的穩定性一定是不一樣的,我只能這樣說服自己。」因為王策的忍耐及堅持,他也擁有更純熟的沖煮咖啡技術。 

在沖煮咖啡比賽中需要臨場反應,但也不能完全僅依靠它。王策的所有語調,包括肢體語言,都是經過他無數次的設計,進而內化成一個展演。在比賽中要完成兩項沖煮項目,一個是自選沖煮,另一個是指定沖煮。其中指定沖煮是盲測,參賽者會得到陌生的豆子,要把它做成最好喝的一杯咖啡,在這個訓練中,王策也學會用一個全新的眼光去面對每顆咖啡豆。

顧客可以從沖煮流程中,感受到咖啡師的專業與成熟度。攝影/蘇芸潔

工作夥伴眼中的王策

王策談到:「拿到冠軍的時候,你會想要怎麼傳承你的技術。」為了讓大家都可以喝到自己的咖啡,所以開店創業就成為他得到冠軍後的下一步。王策的業務經理David也提到:「他剛要開店的時候,我已經有再次跟他確認說,你確定要開店?但他那時候就是不怕。」王策期望可以把比賽中的精神延續到自己的品牌中,這也更憑添他確定開店的勇氣。

在比賽中,王策得到最高分的項目是「顧客」。王策認為在製作咖啡的過程中,咖啡師跟客人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在培訓咖啡師時,除了沖煮技術,咖啡師也必須樂於跟客人分享,這也就是王策希望從比賽中移植到店面的精神。

現在的王策是一個開店創業的老闆,跟沖煮咖啡師是完全不同的職務。王策的品牌經理Emma提到:「王策是充滿不同面向、有很多層次的人。」現在的王策,更多是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團隊,並管理好店面,將自己的技術延續下去。

方政倫將鄒族精神發揚國際 共榮阿里山咖啡

「大家都會認為原住民是一個弱勢、要伸手去跟人家要東西的一個族群,但是我認為我們鄒族只要認真把這個產業做好,是可以變成一個強勢的族群。」阿里山咖啡王子方政倫表示。

方政倫是2017年十大神農獎得主,還擁有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杯測師證照,但他其實一開始連罐裝咖啡都沒喝過,會接觸到咖啡的契機是因為父親有種植咖啡樹。方政倫從2000年開始研究咖啡,當時網路不發達、咖啡在國內不流行,加上台灣的環境僅在種咖啡條件的及格邊緣,他只能藉由書本了解咖啡與製程。方政倫甚至曾用烤肉架、炒菜鍋、烤麵包機、烤箱等設備來炒咖啡豆,在多次的試驗中,他因而對咖啡有了興趣。

方政倫因咖啡果實是甜的,與一開始喝到苦澀的咖啡有很大差距因而對咖啡產生興趣。照片提供/鄒築園

方政倫想推廣的不只是台灣也能成功種出咖啡,更是想將台灣原住民能自產自銷的產業模式推廣出去,讓各國的原住民認識且效仿。方政倫參訪國外產區時,深刻體會國外原民是如何被剝削、壓榨,他提到:「我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面對市場、面對模式比較好的一些做生意的方式,所以希望我們這樣的模式變成世界的樣板。」

除此之外,方政倫也將這個理念套用在自己的生活周遭,店裡擺設、產品包裝都以鄒族代表色——黑、藍、紅為主,深刻地將鄒族文化與咖啡緊密結合。近年來,方政倫更著重在幫咖啡農民教育訓練,把基本做生意的技能學會後,才能得到最好效益,也是最能將他的理念永續傳承的方法。

鄒族傳統服飾以黑、藍、紅組成,方政倫店裡的擺設及包裝也是以這三色為主。攝影/蘇芸潔

當咖啡碰上哲學 哲學沙龍」激發師生思辨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在2017年改造舊教室,搖身一變為「哲學沙龍」,並在2018年結合了「良心咖啡館」不定期舉辦影展、講座、讀書會,提供給師生們一個品咖啡、談哲學的文藝空間。

哲學沙龍經常性舉辦談話性演講。照片提供/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哲學沙龍原為一間使用率低、存放中央哲研所出版品的空教室,在哲研所行政專員林雅萱提議下結合沙龍文化進行改建,並在2018年開設良心咖啡館,其發想來自應用倫理學,相信同學心中的道德定律,在購買咖啡後憑良心付錢。林雅萱也提到,為了和校內咖啡館做區別,會舉辦由老師帶領同學一同激發哲學反思的影展。

沙龍文化盛行於17世紀的法國,指上流社會的女性會邀請哲學家、思想家到家中交流知識,到了19世紀因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逐漸式微,咖啡廳才成為知識份子們談論哲學、思想的場所。1992年法國哲學家馬克・索泰也提出咖啡哲學,讓哲學家以及各行各業不是研究哲學的民眾在咖啡廳思辨哲學、交換意見。

哲學沙龍雖然因疫情影響目前暫停供應飲品,但知識的交流卻不停歇,不僅哲研所,其他科系的師生也會來利用這個能自由暢談思想的空間。哲學沙龍的設立過程中不僅要克服經費問題,林雅萱也點出:「最大的困難是你一定要成功了別人才會覺得這個想法是好的。」如今哲學沙龍的成功也漸漸地帶動其他系所設立這類型的文藝空間,提升了文學院的文創風氣。

 

延伸閱讀:

台灣咖啡躍登國際舞台 讓全世界看見

青年瘋創業 追尋咖啡夢

濃醇咖啡香哪裡來? 認識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