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人間國寶!「春仔花」工藝 陳惠美致力傳承

記者 顧芷瑄、曾玉淳/採訪報導

傳統婚禮上有許多習俗,從聘禮、儀式到服裝,都有傳統意義,而新娘頭上插著的小紅花叫做春仔花,也稱作纏花,是嫁娶中祝福的象徵,但在現代的婚禮中,這項傳統漸漸地被遺忘,或是被大量生產的塑膠花所代替。

新娘頭上的春仔花,是傳統嫁娶習俗。照片提供/陳建宏

纏花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我國的傳統工藝,除了精美的工藝之外,也乘載著庶民的禮儀文化,而今年71歲的纏花藝師陳惠美,在2010年被文化部列為是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者,致力於推廣纏花工藝20年,被認定是人間國寶。

纏花藝師陳惠美,是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者,也被認為是人間國寶。攝影/曾玉淳

傳統纏花總共有12支造型,而在婚禮中,不同輩分的女性也要分別戴上不同的花樣,像是新娘配戴的是石榴造型,而女方媽媽是烏龜造型,婆婆則是鹿,而除了在婚嫁中配戴,在過去過年過節時,家裡的女性也都會插上春仔花裝飾。

傳統春仔花有12支樣式,象徵的祝福意義也大不同。攝影/曾玉淳

纏花工法細緻,需要精巧的手藝,將絲線纏繞紙片,搭配鐵絲與點綴,並透過纏、繞、捻、盤、綁等技法來完成,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才能將春仔花的瓣與葉纏繞出光滑表面,而陳惠美為了推廣以及傳承這項傳統工藝,在宜蘭縣五結鄉設立台灣工藝之家,讓民眾可以參觀學習。

在人才的傳承,她認為在學習傳統工藝,基本功要先紮穩,了解熟悉最傳統的做法,之後再加上個人創意,與不同材質的轉換,延伸出自己的個人特色。

纏花工法細緻,才能纏繞出春仔花的光澤感。攝影/曾玉淳

除了傳統工法的傳承,陳惠美認為傳統工藝不單單只是學習手工藝,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當中的文化,而陳惠美老師也將這項傳統文化,扎根到學校教育中,從國小到大學都有開設課程講座,讓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學生能夠接觸春仔花。

纏花被文化局列為傳統工藝,與庶民文化連結。攝影/曾玉淳

此外,陳惠美也將纏花工藝推向國際舞台,透過參加國際展覽,與其他國家的手工藝師相互交流,讓更多人了解纏花之美以及台灣的文化。

 

延伸閱讀:

傳統戲曲文化創新轉變 開拓年輕市場

力推傳承!金岳部落齊心守護泰雅文化

台灣限定!佛要金裝 神明裁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