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國寶級旗袍匠人陳忠信 老街區的文化傳承

記者 吳宇萱、張方瑜、王怡蘋/採訪報導

「只要你敢穿,什麼材質我都給你做出來!」

玉鳳旗袍師傅陳忠信自信的說著。出生在裁縫世家,他的一生早已和衣裝緊密縫在一起。不到十坪大的店面,通道甚至僅供一人通行,卻製作出榮獲金馬獎的戲服,堅持用手工的溫度,做出令人驚艷的服飾。

陳忠信的父親在搬遷來台前是做西裝的,來台後西裝大多是官員在穿的,加上天氣熱,穿的人越來越少,而50、60年代酒家蓬勃發展,對旗袍的需求大增,於是才改做旗袍。

但好景不常,隨著政府頒發禁令、改良式旗袍出現,使傳統訂製的旗袍市場逐漸萎縮。看著其他師傅離開,陳忠信感慨的說:「我不想只照老闆意思做,為了生活,就只好自己慢慢找客人,累積口碑啦!」

陳忠信師傅介紹旗袍製作過程。 攝影/張方瑜
金馬戲服製作 度過事業瓶頸

正當不景氣時,《刺客聶隱娘》的美術指導黃文英再次找上陳忠信製作戲服,不但成功轉型,也打開了知名度。

中華文化總會更在2018年將他的故事收錄在「匠人魂」系列影片中,但陳忠信並無因此自滿,反而說:「不能因為得了金馬獎,或在網路上有名了,就挑東挑西,要什麼都可以做,要不然別人會說你大頭了!」即使語帶詼諧,也能看出陳忠信對作品的堅持,不畏懼任何挑戰的精神。

陳忠信師傅手工旗袍展示於舒喜巷好款空間內。 攝影/張方瑜

現在的玉鳳旗袍,接單做的多是婚宴禮服和戲服,文創工作室舒喜巷創辦人黃飛霖透露,「現在的訂單都排到明年了,但是只有一種客人陳師傅會讓他插隊,就是準備結婚的女生,因為師傅的女兒還沒結婚,所以他都是以一種嫁女兒的心情在做衣服。」

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陳忠信拿出他做的禮服時,嘴角始終上揚,他也表示,「那些新娘來試穿的都時候,臉上都笑咪咪的耶。」

拉開抽屜,裡頭塞滿待製作的布料,陳忠信說現在的客人也很挑,大家都想要特別的,他也自豪地指著牆上的照片說,即使是同一齣戲,也沒有重複的服裝。雖然是傳統產業,但他並沒有停止腳步,而是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讓每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

問起陳忠信是否會因為沒有人傳承他的旗袍技術而擔心,他表示學習旗袍需要靠實作和不斷練習,有人願意來學,他也願意教。

復古服飾租借 體驗當地文化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為持續凝聚大稻埕特有懷舊氛圍及推廣觀光,便規畫於遊客中心提供復古服飾體驗,近年來大稻埕也開始出現租借復古服飾的店家,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秘書徐偉庭表示,「租借服飾的模式和日、韓沒有不同,都是希望觀光客可以停留多一點時間,體驗當地文化。」

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理事吳孟寰認為,提供免費體驗活動是有正向發展的,但觀傳局應該要做更全面的規畫,讓遊客租借衣服不光只是為了拍照,而是要藉由體驗活動和大稻埕產生連結,去更深入了解在地的歷史背景,或是在體驗後想製作自己的旗袍,也知道能去哪裡詢問、製作。

民眾於大稻埕旅服中心體驗旗袍租借。 攝影/吳宇萱

大稻埕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都很深厚,在地商家因不願見到這些傳統文化及產業消失,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老街區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去傳承,從陳忠信的身上能看到他為延續傳統也做出創新的改變,他所居住、工作及信仰的所在已和老街區縫織在一起,或許有人是看中這裡的商機才待在這裡,但大半輩子都待這裡的老職人來說,這不是商機所在,而是情感的依歸。

大稻埕轉型發展 新舊融合再出發

過去民眾普遍對大稻埕的印象不外乎就是採買年貨、祈求姻緣的好去處。但近年來大稻埕街區力拼轉型,不僅出現老屋再生風潮,陸續也有文創團隊的進駐,商家更開始將創新想法融合在地具有代表性的物產,推出特色商品,顯示出大稻埕新舊文化正不斷碰撞與流動,重新綻放老城魅力,也期盼能吸引更多觀光人潮。

街區創新轉型計畫的推動,世代文化創業群(簡稱世代群)是參與其中的一員。世代群認為大稻埕有潛力再度繁榮,因此選擇進駐大稻埕,接連利用老屋打造成一系列的「藝埕」空間,為傳統產業注入文創新活水。

徐偉庭表示,「把傳統產業做到好就是文創」,傳統產業必須更符合現代需求,不能只侷限過去,文創跟傳產並沒有不同,而是要決定該怎麼做。

URS127玩藝工場外觀。 攝影/張方瑜

除了利用文創讓大稻埕展現不同面貌,吳孟寰也說明,「將大稻埕切成四個季節,分別舉辦不同主題的體驗活動,像春天做戲春大稻埕,夏天是大稻埕煙火節,秋天做秋穫季服裝走秀,冬天則是年貨大街」希望藉由活動來讓在地產業和民眾產生更多連結,這是協會不斷在嘗試的事情。

老街區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劉松達表示,大稻埕的發展,部分須歸功於當地住民願意提供老房舍作為公共空間使用。雖由民間主動帶起的老屋再利用風氣效果發揮快速,但往往會產生租金過高的問題,這點值得持續留意。

對此,吳孟寰表示,希望新團隊進駐大稻埕前,可以先與協會討論目前街區的狀況,提前了解租金概況及商圈平、假日人潮差異,較不容易創業失敗。

大稻埕街區轉型再造,是需要居民、協會及商家一起努力的。除建立在地認同感並串連店家特色,再透過創新活動振興傳統產業。如今大稻埕被賦予全新生命力,也重新帶動多元的文化發展,在地居民亦期待有更多人能用不一樣的角度,了解大稻埕

政府推「小鎮漫遊年」 預想與實際大不同

交通部觀光局為促進全台小鎮觀光人潮,將2019年定為「小鎮漫遊年」,藉由神秘客現場勘查投票,並舉辦民眾票選活動,選出心目中的經典小鎮。而大稻埕在所有參選小鎮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台30個經典小鎮之一,觀傳局也陸續在大稻埕舉辦活動,期望能振興當地經濟,但並沒有顯著成效。

摩登大稻埕現場活動表演。 攝影/吳宇萱

1930摩登大稻埕為小鎮漫遊年系列活動之一,是透過呈現當年服裝、舞蹈表演、設立市集,讓更多人能深度認識充滿懷舊文化的大稻埕,而計畫最初的設想是希望能提升旅客的消費力與再訪率,但對在地商家來說,在遊客數量方面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銷售業績上也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對政府辦此活動抱持著懷疑,甚至認為大稻埕不需要這樣的稱號。

世代街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秘書徐偉庭。 攝影/吳宇萱

對傳統產業林立的大稻埕來說,徐偉庭表示,「街區要有長久的活絡與興盛,不是只需要政府舉辦短期的活動,增加一個短時間的效益,而是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深入了解過後再去推廣。」

大稻埕旅遊服務中心站長張晏嘉也透露,「小鎮漫遊年」的活動,並沒有讓大稻埕的遊客數明顯增加。新型態的產業進駐,不能讓當地傳統產業受影響甚至是消失,兩者之間如何融合共同成長,是現在最大的挑戰。

經濟提升確實重要,但對許多在地人來說,大稻埕是他們的家,是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他們見證了最繁華的時期,也經歷了沒落的慘淡時光,經典小鎮的稱號,無法讓更多人認識大稻埕,更沒有帶給當地實際的幫助。徐偉庭認為,政府的政策看似很好,卻無法確切地與民眾的需求連結,吸引觀光客來不能只是一時的,而是要從最基礎的當地產業出發,將文化、產業融合一同提升,才是根本之道。

 

大稻埕報導:

大稻埕文創進駐 融入在地產業鏈

陳忠信一針一線慢細活 大稻埕旗袍走入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