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遊行運動,民眾表達拒核四之想法。圖片提供/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環保公衛

台灣三次政黨輪替 能源政策的顛簸之路

 記者 許育彤、胡靜珊、林欣妮/採訪報導

近20年來,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能源政策也因政黨輪替執政而不斷改變。本應是基於民生需求及安全考量,以專業和理性為基礎所做出的全國性決策,卻因一次次的政黨輪替而不斷更迭。長期以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能源政策,在有意無意的操作之下被貼上「反核」與「擁核」的標籤。

反核遊行運動,民眾表達拒核四之想法。圖片提供/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民國89年首次政黨輪替,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基於民進黨反核理念及其選前承諾政見,行政院於1027日宣布核四廠停建,卻引起當時立法院居多數的泛藍立委不滿,產生對立,直至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第520號釋憲案,認為興建核四是國家重大政策,行政院不應未經立法院之決議便逕自停建。核四廠遂於三個月後續建。

91年立法院通過《環境基本法》,明文訂定政府應制訂相關計畫,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

97年前總統馬英九上任,核四不排除在其他核電廠除役後投入商轉100年發生日本福島核災事件震驚全球,也引起台灣民眾對於核四議題的關注,政府順應民意,宣布「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能源發展願景。

同年6月,立法院通過核四140的追加預算。102年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宣布,核四是否續建由人民投票決定,然而卻因政治的角力而未履行。

105年蔡英文總統上任,為達成非核家園願景,提出「203050潔淨能源發電結構」,並於106年通過《電業法》修正案,核能發電設備於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107年因夏季供電不足,重啟核二廠。

民國89-107年核四大事記。製圖/胡靜珊

前國發會主委林祖嘉表示,馬政府時期推動的「穩健減核」是於2050年關閉核四廠,相較蔡政府 「跳崖的減核」,能使政府將成本降到最低並有較多時間調整能源結構,將其發展完善。

民進黨首席政務副執行長董建宏則表示,訂定2025年全面非核,此數字是經過專家在思量配套措施後精密計算出來的,並且核災的代價是人民無法承擔的,改革不能不做,有機會的時候就必須盡快執行。

能源對於民生、產業及環境的影響均相當重大,面對此議題,雖然使用潔淨能源發電已是社會共同目標,但在歷經轉型的過程中,社會及藍綠雙方仍有不同看法與爭議。除去以意識形態掛帥,基於理性、專業的溝通,台灣的能源轉型與改革之路才能不再顛簸。

    

民國89-106年個能源發電量總佔比。 資料來源/台電開放資料、製圖/胡靜珊
政黨、媒體、民眾認知角力 核能議題看法分歧

此外,不同看法的藍綠雙方在利用媒體宣傳各自理念時,也導致擁核、反核成為政治口號,少了政策性論述,核能淪民粹,加上媒體不斷且大量的報導有關核災後續的問題及影響,使民眾也開始關注核能的問題,然而民眾對於核能的認知與接受度卻大有不同。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陳澤美表示,政黨和媒體彼此屬於共生互利的關係,對於政黨來說,媒體是最快且方便的宣傳工具,而對於商業媒體來說,講求的是生存與獲利,因此,政黨穩定提供資訊對媒體來說,相當重要,但也導致媒體受到政黨的理念影響,而使報導傾向某一方,而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陳憶寧教授所提出的陳雅妤《核能科技的新聞建構-以福島核災報導為例》論文研究也統計出福島核災相關報導的消息來源以1個為大宗且主要消息來源為政府官員。所以不同的媒體因為受到不同政黨的影響,對於核能的報導方向也會偏向該政黨的理念及提供的資訊。

陳澤美也表示媒體和大眾則是屬於互相依賴的關係。一方面媒體對於民眾像一種休閒娛樂,因為媒體多半是從食衣住行去報導,也較貼近民眾生活,加上民眾會渴望獲取更多資訊,而媒體更會成為主要的消息來源,因此,媒體不只對民眾產生影響,甚至使民眾產生依賴,另一方面不同媒體所著重的方向也不同,報導內容有深有淺,而選擇權在於民眾,但由於媒體為了生存,必須仰賴民眾收聽、點閱,因此,為了吸引民眾,媒體會傾向報導民眾容易且偏好接收的資訊。

對於媒體所報導的核災負面內容,像是輻射會污染食品、對身體有害進而危害人民健康等使民眾產生恐慌的資訊,研究中也統計出福島核災所報導的態度主要為負面,而陳澤美表示,像是核災這類重要的新聞,也不能完全報導政策等硬性內容,因為民眾關心最多的還是自身的健康及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因此新聞內容還是要兼具軟、硬性資訊。

隨著政黨輪替,對於核能的政策、態度也不盡相同,也使得依賴政黨的媒體報導受到影響,對此,陳澤美表示,由於民眾自身所受教育不同而接觸不同的媒體,而對核能有不同的認知,若要改變民眾辨別媒體的能力,從教育做起即使是最快但也是需要時間的。

 

相關報導:

以核養綠公投成案 正反方各執一詞

能源危機重創經濟 產業鳴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