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DIGITAL CAMERA
文教生活焦點

對抗兒童肥胖 校園禁含糖飲引爭議

記者 王貝儀、陶郁瑩、郭亭延、林小筑/採訪報導

兒童肥胖近年在全球肥胖的議題中備受矚目,根據2017年英國《柳葉刀》醫學期刊公布截至2016年的研究數據,5至19歲的全球肥胖人口已達1億2400萬。

在台灣,國民健康署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2010年國中生肥胖盛行率為14.7%,但至2016年卻上升到16.8%。若增長的情況持續不斷,恐導致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年輕化。

探討兒童肥胖與校園禁含糖飲料方案
尤宣文講述生活習慣與飲食控制的重要性。
攝影/林小筑

國健署2018年的調查,其研究團隊以世界衛生署2016年公布的世界各國5至19歲的兒童肥胖盛行率資料,與台灣2014至2017年間5至17歲的兒童肥胖盛行率相比較,台灣在亞洲11個APEC會員國中,男女童的肥胖率分別排第五和第四,顯見台灣兒童肥胖問題不容忽視。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尤宣文表示,造成肥胖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無法確定主因的情況下,最低限度能控制的,就只有生活習慣與飲食,而後者一直是各方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如今台灣在防治兒童肥胖的相關措施大多還是反映在校園中。2017年立法委員蔣乃辛等人曾提案修改「學校衛生法」,提案內容包含高中職及以下的校園禁瘦肉精食品與塑化劑餐具、增設營養師、以及全面禁售高鹽油脂及含反式脂肪的食品與含糖飲料,僅最後一項得教育部完全同意。

台灣防治兒童肥胖的相關政策的實施主要還是在校園中。攝影/郭亭延

現行校園飲品販售規定為《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倘若未來修法通過,可能使規範飲品的相關行政命令提升至法律位階,同時將目前僅禁售碳酸飲料的高中職一起納入此限。

據國建署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計畫團隊調查,高中生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1993年的19.2%攀升至2017年的23%。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簡怡雯認為,管控在校飲食是有其必要性。

至於為什麼針對含糖飲料?簡怡雯說,學生可能不清楚自己平日攝取多少糖分,但過多的糖易造成脂肪肝堆積,與「代謝症候群」有一定的相關。她也提到,有鑑於學童於校外能輕易買到高糖食品,若藉校園禁令,至少能達到相對減糖的效果。

甜食和飲料容易取得,孩童可能不清楚自己攝取多少糖分。攝影/郭亭延

對此,教育部國教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科長邱秋嬋認為,全面禁含糖飲料其實是一項難以達成的高標,執行上有一定限制。她說,法律的規範應是最低限度的管制,且修法與抑制兒童肥胖是否有一定關係,還需三思。至於還能如何管理兒童肥胖的問題,邱秋嬋呼籲衛福部,應朝校外的方向補強。

衛福部國建署社區健康組營養科科長謝佩君則回應,目前已不斷在加強宣導兒童肥胖的防治,未來也會配合教育部進行更多方案。

國外相關立法與台灣現況
陳學聖認為在台灣課徵糖稅可行性不高。攝影/陶郁瑩

關於抑制兒童肥胖,台灣目前已有許多政策,但要針對飲食管制的統一立法,立法委員陳學聖認為難度較大,因為中央通常只能勸導,細項規定的權限在地方手中。

對於校園食品限制的相關規定,台灣現下仍以被動規勸的形式為主;而有些國家在面臨高居不下的肥胖率時,則選擇硬性立法的方式抑制。如南韓,在校內的既有規範下,也要求各國中小在校外兩百公尺內規畫綠色食物區,保障學童健康飲食。在台灣,國健署近來也有類似計畫,輔導校園附近商家改良菜單,以期提供學童一個良好的健康環境。

另外,則有國家採徵收糖稅的方式。在英國所課徵的糖稅中,除了含糖飲料外,還包含糕餅類的甜點。針對徵糖稅一事,陳學聖以人民健康與食品王國的戰爭作比喻。他認為,食品業者掌握的科學實證遠超過一般民眾,相比民眾所得資料提出的質疑,業者的反證可能更多,除非是立即能見到的危害,否則課徵糖稅的可行性並不高。

無論法律如何規範,要遏止肥胖還是得回歸人們的自覺。攝影/郭亭延

陳學聖指出,立法僅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無論法律如何規範,最終還是得回歸人們的自覺,這對家庭教育很重要。他以推動拒抽二手菸為例,比起家長座談會或相關活動,影響都比不上來自孩子的推力。同樣的道理套用在遏止兒童肥胖,也望能由孩童自己開始改變起。

立法委員陳學聖訪談節錄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主因

近年來,青少年肥胖問題愈發嚴重,其引發的疾病也不容忽視,糖尿病便是其一。根據國健署公布,全台約有200萬的糖尿病人口,其數量更以每年2萬5000人的速度逐漸上升,已對全民健康造成威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糖尿病普遍分為兩種類型,簡怡雯提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只占10%,成因是先天性遺傳造成免疫系統異常,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進而引發糖尿病的問題。其餘的90%則是第二型糖尿病,運動量不足、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及壓力過大等皆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病因。

簡怡雯表示管控在校飲食有其必要性。攝影/陶郁瑩

隨著兒童肥胖人口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簡怡雯指出,糖尿病最大的問題為併發症,其得病年齡層下降的嚴重性在此。她表示,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大血管、眼睛、腎臟及神經等器官病變,進而引起腦中風、心肌梗塞、青光眼、腎功能衰竭及水腫等併發症。

簡怡雯說明,不論是哪個年齡層的糖尿病患者,只要有效的監控血糖,並配合藥物、飲食及運動,就能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

實際上,肥胖不僅會引發糖尿病,更包括高血壓及脂肪肝等病症。因此,簡怡雯提醒,標準的體重是健康身體重要的一環,對此,應多喝白開水代替含糖飲料;此外也要保持早睡早起的習慣以防治肥胖。

抑制學童肥胖 校園減重面臨挑戰

全球肥胖人口逐漸增加,學童的肥胖問題更不容忽視。教育部與衛福部自2002年合力推動「健康促進計畫」,時至今日,規劃方案愈趨多元。以台北市為例,約有50幾所學校選擇計畫中的健康體位議題,進而發展出減重班、戶外運動班等,盼能協助體重超標的學生恢復到正常的標準。

楊雅琦講述校內減重運動的實施情況。攝影/陶郁瑩

過往減重班的形式常是特別將體重超標的學生區分出來,再讓他們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減重運動。然而此模式可能有讓這些學生被其他同學以異樣眼光看待的疑慮。滬江高中學務處衛生組長楊雅琦坦言,該校曾在放學時間舉辦教官與體重超標的同學共同慢跑的活動,卻遭家長反應,被點名參與的孩子像被貼標籤,因而取消活動。

對此,簡怡雯建議,可以採取全校共同運動的方式。台北市教育局支援教師林佳穎也以台北市東門國小107學年度的規畫為例,全校師生會利用朝會結束或下課時間進行健康操或跑步健走,不特別針對過重及肥胖學童,在避免貼標籤的同時,落實健康體位計畫。

至於減重班能達到什麼程度的功效,陳學聖持保留的態度,他認為,主要還是需要同學主動的察覺自身的肥胖問題,自覺性的進行減重的運動和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達到減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