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穆斯林30萬人 環境友善待加強
記者 陳敏悅、張寀煊、蔡佳燕/採訪報導 台灣穆斯林人口已超過30萬人,但在台灣的生活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清真 […]
記者 陳敏悅、張寀煊、蔡佳燕/採訪報導 台灣穆斯林人口已超過30萬人,但在台灣的生活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清真 […]
記者 杜子心、黃鄒承恩/採訪報導 新北市淡水忠寮社區引進魚菜共生,透過魚的排泄物供應蔬菜養分,植物淨化水質後回 […]
記者 莊彙榆、秦芷柔/採訪報導 北投火山咖啡的創辦人侯奕瑋,秉持對土地深厚的熱愛與對品質的堅持,長年致力於耕耘 […]
亞斯伯格症屬於自閉症的一種,患者不擅常與人互動,難以融入社會。在台北市有一家餐酒館,會定期舉辦亞斯讀書會以及各種相關活動來聚集亞斯兒父母,透過互相交流,學習如何照顧亞斯兒,也讓亞斯兒能逐步適應社會,而這間店的成立正是因為背後有一位同為亞斯兒的母親,她希望用自身經驗幫助其他人。
根據近年環保署數據顯示,廢棄家具和木材就占了五成以上,造成環境污染。今年獲得德國iF設計獎,一間位於新竹湖口的創生工作坊,在創辦人陳偉誠和其他工作夥伴將不同媒材結合,為這些廢木材創造新生命,減少焚燒量;同時,匯集不同領域的工作學員,一起打造永續生活環境。
位於新北坪林北勢溪流域,有一群為了致力於地方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團隊―採集人共作室,探討人與環境的共生生活,除了北勢溪流域存在的環境問題,將透過教育讓學生認知環境永續的重要性,生態創新教育向下扎根,為守護家鄉生態環境共盡一份心力。
台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動植物資源,有些物種在復育下已脫離瀕危,然而仍有不少動物正身處存續危機中,如台灣狐蝠(下稱狐蝠)為一級保育動物,目前僅剩約200隻,是政府近年積極投入行動的復育對象。
台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與動植物資源,有些物種在復育下已脫離瀕危,然而仍有不少動物正身處存續危機中,如台灣狐蝠(下稱狐蝠)為一級保育動物,目前僅剩約200隻,是政府近年積極投入行動的復育對象。
今(2023)年4月台灣大學第35屆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一幅疑似涉及原住民加分政策的布條,引發對於原住民歧視的爭議。基此,台大原住民學生於今年5月成立「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下稱反歧視小組),望校方重視原住民學生權益,並倡議落實全民原住民教育。
記者 王慶禾、戴右桉/採訪報導 平溪,台灣天燈的故鄉,天燈也讓平溪成為台灣國際觀光勝地。帶著遊客心願的天燈冉冉 […]
好山好水、豐富的自然生態,讓宜蘭成為一座渾然天成的大型戶外自然教室,近年來宜蘭縣政府積極推動環境教育,這些景點不僅成為民眾休閒娛樂的假日好去處,還能在玩樂中學習,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魅力。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探討包括當前台灣海域鯨豚面臨的危機、海域環境品質惡化與鯨豚擱淺情形、鯨豚保育工作面臨之阻礙、政府對於鯨豚問題的應對措施,以及民眾如何從自身做起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議題,進行對話與討論。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