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陶藝家延續柴燒工藝 找回人生方向

記者 廖晟文、戴柏妤/採訪報導

高溫下涅槃重生 病後人生新篇章

熊熊烈火在窯裡燃燒,一件件陶壺作品經過柴火高溫淬鍊,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柴燒作品。近年來,柴燒陶壺以它燒製過後多變的層次變化,廣受市場歡迎。原本經營婚攝公司的陳敬輝,因為日復一日的高壓工作,身體出現狀況的他決定踏入陶藝創作,創作出別具風味的柴燒壺以及仿生壺,透過不斷創作及創新,也在此過程中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陶壺在窯內高溫燒製。攝影/戴柏妤

高中就讀美工科的陳敬輝,在當時就開始學習許多形式的藝術創作,像是國畫、西畫、素描、陶瓷、染布等,當兵退伍後他決定在開設婚攝公司,原本前途一片明朗,卻在經營期間,因著長期的壓力,導致陳敬輝的身體逐漸出現狀況。為了身體健康的著想,陳敬輝結束了從事將近20多年的婚攝工作,轉職踏入陶藝創作。

陳敬輝的仿生壺創作。攝影/廖晟文

工序繁瑣煉耐心 火吻過的藝術品

陳敬輝坦言:「陶壺創作最大的困難就是有固定的形式,有它的規矩在,就是要有壺嘴、壺把、壺鈕、蓋子,它的變化是有限的。」在涉足陶壺創作領域後,雖然在過去已有學習過的經驗,但陳敬輝仍持續精進自己,與其他老師學習,並從中思考如何突破框架,創作出別具新意的作品。

陳敬輝熟練的拉坏。攝影/廖晟文

陳敬輝的陶藝作品以柴燒、電燒為大宗,他表示在創作時會先預想想要呈現的風格,並在製作前期選土、練土時以不同模式進行創作,讓陶土經過燒製後能完美呈現腦中的想像。而在陳敬輝許多的陶壺創作中,最獨特的莫過於「仿生壺」了,陳敬輝表示自己平常除了透過閱讀書籍,沉澱自己外,更會親近大自然,從中獲取靈感。仿生壺就是將壺與大自然樹木的形象結合,打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擬真陶器。

陳敬輝的陶壺作品。攝影/廖晟文

陶壺變化有限 精進自己求新求變

近年來,柴燒陶壺經過木材燒製的別緻風格深受大眾喜愛,陳敬輝表示:「柴燒陶壺在燒的過程會形成的落灰、火痕,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別於電燒、瓦斯燒單一的顏色風格,柴燒陶壺因為使用傳統木材的燒製方式,形成出自然灰釉和火痕的獨特效果,顏色千變萬化。

不過柴燒陶壺燒製過程耗時耗力,最基本要不間斷的燒四天三夜,才可以冷卻出窯,面對陶燒壺的高失敗率,許多陶藝家紛紛祭出屬於自己的創意發想,除了製作方面的技巧需要日漸穩定,細心觀察更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環節。

陳敬輝的陶器作品。攝影/廖晟文

面對大時代的不斷更新,甚至進入疫情的後時代,現代的年輕人不僅學會喝茶的人逐漸增多,連帶著柴燒壺的故事也逐漸被大眾認識,即使大家對於柴燒仍有許多疑問,但這也澆不熄陶藝家們對作品的熱愛與珍惜。

栩栩如生的自然仿生茶壺。攝影/廖晟文

透過陶壺創作重新找到人生方向,陳敬輝不只在創作上求新求變,更將這古老的柴燒工藝延續下去,他的人生或許有高山有低谷,但就像那經過重重烈火的陶壺一般,化作浴火鳳凰,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

 

延伸報導:

多元素材揉合 創造台灣現代陶藝新意

鶯歌陶瓷沒落 產業創新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