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社區農村再生 設置「綠色奇機療癒蔬菜園」
菁桐社區近年積極參與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的「農村再生」計畫,而今年社區採納專家建議打造「綠色奇機療育蔬菜園」,達到綠色照護及食農教育,同時社區內還舉辦爸比育兒日常攝影展,試圖改變年長者的觀念。
菁桐社區近年積極參與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的「農村再生」計畫,而今年社區採納專家建議打造「綠色奇機療育蔬菜園」,達到綠色照護及食農教育,同時社區內還舉辦爸比育兒日常攝影展,試圖改變年長者的觀念。
位於大屯山腳下的淡水忠寮社區山明水秀,榮獲多項農村再生的表彰獎項。近來更是轉型為智慧綠能社區,在當地民眾的協力之下,社區已建置四座太陽能民宅案場,為北台灣公民電廠的里程碑。
「青年外流」、「漁業蕭條」成為漁村普遍的形容詞,位於基隆的「八斗子漁村」也不例外。海洋資源枯竭使漁業人數下降、青年人口外流。目前八斗子居民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欲向政府提案,盼守護當地獨有自然景觀,並創造商機吸引青年回鄉。
「龍膽石斑的故鄉」屏東枋寮新龍社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產業改革,運用食漁教育結合漁村體驗活動,吸引觀光人潮,也從廢棄魚鱗提煉出膠原蛋白加工成保養品,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挽救衰頹的社區。
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數據顯示,去年七月,台北市最高溫度比起台南多出3.8度。氣候變遷導致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在充斥水泥高樓的都市,綠地是能夠減緩熱島效應、調節氣溫的重要區域,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力量,更是環境永續的重要推手。
西元1991年我國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後,整個林業從此停滯三十年。不過弔詭的是,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顯示,台灣每年製造出的農林業廢材卻至少有120萬噸,可見林業環保問題仍是我國需面對的挑戰。而有些民間團體正努力付諸行動,用他們的方式推動森林永續循環經濟。
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各地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農村急速老化。因此,許多農村進行轉型,期盼打破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嶄新價值。
在永和地區的一處廢棄軍營,於2016年新北市城鄉發展局的推動之下,搖身一變轉為社區共享基地「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舉辦許多藝文活動,也讓附近居民有了互相交流的去處,然而,這樣的社區營造成果是否能永續經營,還是在多年後,又再次淪為廢棄的一處建築了呢?
近日話題不斷的珍愛桃園藻礁公投案,就是自修法後第一次由民間發起並成案的公投項目,未來將於今年八月與國民黨提出的「重啟核四公投」、「反萊豬公投」、「公投綁大選公投」一同舉辦公民投票。
台灣近幾年開始面臨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問題,除了人口下降的幅度增加外,青壯年人口更大量湧入都市,造成城鄉差距嚴重擴大。為解決此問題,台灣政府借鏡日本於1988年開始推動的「地方創生」計畫,將此概念引進國內。
公民電廠的發展模式眾多,公眾參與的選擇性也多樣化。國內環保團體主婦聯盟積極推廣社區型公民電廠,結合關渡國中能源教育成為典範;也有企業開發網路募資平台,讓人人參與綠能發電成為可能。
無米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將近二十年,從整理社區到復興當地文化,培養了社區的軟實力,提升農村價值和產業多元,更因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取景發展光觀,打造地方特色,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桃園農業博覽會,除了農業產品的展示外,現場有許多綠能產品,如漂浮在埤塘上的太陽能發電,從空氣中淨化的鹼性飲用水。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