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面板重獲新生 過濾電鍍廢水永續循環
通訊科技的進步,電視、電腦抑或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無法割捨的一部分。當全球進入資訊化時代,隨著顯示器電子產品的需求提升,它們在損壞或達到使用年限後所產生的巨量液晶面板垃圾,可能於不久的未來,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埋下汙染隱憂。
通訊科技的進步,電視、電腦抑或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無法割捨的一部分。當全球進入資訊化時代,隨著顯示器電子產品的需求提升,它們在損壞或達到使用年限後所產生的巨量液晶面板垃圾,可能於不久的未來,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埋下汙染隱憂。
隨著顯示器電子產品的需求提升,它們在損壞或達到使用年限後所產生的巨量液晶面板垃圾,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埋下汙染隱憂。不過幸運地是,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近來研發出獨家科技,將玻璃面板轉化為可淨化電鍍廢水的特殊奈米材質,同時開創出新一代無毒、無汙染的電鍍廢水處理法,為環境保育做出極大的貢獻。
宮廟藝術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富有「人間國寶」之稱的劉家正從事廟宇彩繪近50年,為了學畫,從年輕至今嚐遍各種苦頭,歷經多時,仍然將「廟宇藝術」的文化傳承視為重任,也承諾將盡自己所能讓傳統彩繪藝術的美被更多人看見。
處女膜常被用來判定女性是否貞潔,社會上對於處女膜的錯誤認知導致女性身體受到制約。大眾開始去思考處女膜這個名詞對女性造成的壓力,也使得處女膜修復手術、處女膜正名進到大眾視野。
許多城市都種有行道樹,近幾年台灣更為了兼顧經濟與環保而大力栽種。行道樹確實為環境帶來許多好處,但選擇錯誤的樹種栽種,如台中市的黑板樹就造成許多問題。
隨著生活的便利,民眾使用塑膠袋、寶特瓶及飲料杯,產生許多廢棄塑膠。根據環保署202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製造廢塑膠容器約20萬公噸。回收再製有限,大部分塑膠送往焚化爐,其餘進行分類,再製日常用品。
肥美鮮蚵是許多人喜愛的美食,台灣平均一年產兩萬噸的蚵仔,但伴隨著大量鮮蚵的養殖,也產生了許多廢棄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不過近年來嘉義縣環保局攜手民間企業,將廢棄的蚵繩回收再利用,打造成環保產品,為的就是讓環境能更永續。
在都市更新浪潮下,許多建築面臨拆除,但古建物如果沒有被列進例如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就不會被《文資法》保障,而珍貴的古建料將因此淪為廢棄物,在文資保存與資源再利用的前提下,設立文資建材銀行,就被視為解方。
為了下一代,你願意做什麼?面臨時代更迭,傳統手藝逐漸沒落,為了防止台灣特色失去傳承,桃園堂和神桌女木匠黃裕凰,用女性視角替神桌製作開發新思維,將舊東西結合新創意,推出一系列新式神桌,帶領神桌工藝走向嶄新篇章。
隨著時代進步,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逐漸備受關注,像是宜蘭三星鄉「原鴨米」就是不少養生主義者的第一選擇。原鴨米品牌創辦人沈福智希望農業是永續經營的,於是決定發展「鴨稻共生」農法,希望能夠減輕環境負擔,也為子孫們留下乾淨無毒的家園。
早在三、四十年前,「蓪草」曾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講求便利快速的時代使得製作上較為艱鉅的蓪草產業隨之式微,在蓪草工作者的努力下,盼能傳承延續這份文化精神。
全台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北一女中的學生關注到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狀況,在2020年9月創立安普拉斯特φ青少年去塑聯盟,推動環保袋循環計畫,希望藉由青少年的影響力,讓民眾了解一次性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盡一份心力。
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