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魚類資源枯竭 食魚教育永續發展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困境。除了環境破壞、過度捕撈之外,人們對於海鮮文化的不了解,也是造成魚類瀕危的因素之一。有一群人,透過食魚教育,帶領大家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喚醒人們對於大海的情感,共同守護美麗的海洋。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困境。除了環境破壞、過度捕撈之外,人們對於海鮮文化的不了解,也是造成魚類瀕危的因素之一。有一群人,透過食魚教育,帶領大家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喚醒人們對於大海的情感,共同守護美麗的海洋。
2013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年邁的母親想吃肉,便在台東山區狩獵,後來被警方以持有非自製獵槍及獵殺保育類動物逮捕,並在2015年判王光祿有罪,這起事件引發台灣各民族對狩獵文化有了更多的關注:原住民文化與法律的衝突該如何取捨?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又該如何保存?
根據統計,高雄市正運行三座廢棄物掩埋場,將在2023年達到飽和,恐引起垃圾危機。由於馬頭山生態多樣豐富,導致開發案遭許多環保人士及居民質疑,歷經多年環境評估大會和民眾陳情抗爭,目前開發計畫暫時中止。
為打造低碳永續的綠色社區,汐止區北山里開創了一系列活動:改造空地為農園、資源回收換物資、創意改造廢品和集雨水灌溉花圃等。里長與里民同心合作,也讓整個社區培養出深厚的情感。
台灣近年興起一陣「古著風潮」,其中不乏對古著不同的看法及詮釋方式,而古著為何能在現今成為年輕人中重要的穿搭樣式,背後的因素與古著獨特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在台灣取得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家為數不多,第五家公平貿易廠商甚至是在今年(2020)三月完成認證。同時市面上也有許多希望幫助生產地的商家會採用「直接貿易」的方式,讓交易中的成果不會被中間商層層剝削,直接貿易採用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向生產者購買原物料或是已經加工好的商品來販售。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農業博覽會推廣在地文化,吸引大批遊客前往,也邀請原民歌手及樂團到現場炒熱氣氛並傳達聖貝祭的文化還有其意義。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6年11月的報告指出,牲畜糞便會製造出大量一氧化二氮,而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就佔了全球百分之十八。對此,糧農組織開始推廣,既環保又永續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昆蟲。
你有聽過環保天燈嗎?文化銀行在三年前與天燈師傅林國和展開合作,研發環保天燈。今年一月開始,募資計畫贊助者們可以到林師傅的店領取環保天燈。預計七月以後,一般民眾也能在平溪地區買到環保天燈。
台灣近幾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重視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開始在台灣紮根。其中,建造公共建築物因其占地面積大,對當地生態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發展出綠建築的概念。在建造前,同時考量生態環境評估,選擇對土地及自然最好的方式建造,以利永續發展。
原住民部落的生態保育、文化傳承及觀光收入一直都是很重大的議題,而台東鸞山上有這樣的一位耆老,不惜代價搶救族人世代棲息的土地,更成功發展成觀光勝地,就讓鏡頭深入鸞山一探森林博物館。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的命運總是息息相關,人們的活動總是會製造出大量的廢棄物,需要仰賴自然界中的各路好手來幫忙分解,而黑水虻,正是可以將環境中的廢棄物分解,轉化成有利用價值東西的昆蟲。使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可以永續生存。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