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細心灌溉毫芒藝術 進入陳逢顯的微小世界
投入毫芒藝術40餘年的陳逢顯,把毫芒藝術當種子一樣細心灌溉,並將時事融入於創作中,他希望毫芒藝術能讓更多人知道,更投身在推廣與教學,帶領眾人進入毫芒的世界。
投入毫芒藝術40餘年的陳逢顯,把毫芒藝術當種子一樣細心灌溉,並將時事融入於創作中,他希望毫芒藝術能讓更多人知道,更投身在推廣與教學,帶領眾人進入毫芒的世界。
海洋保育署自2019年起推動「友善垂釣」概念,2021年7月海洋大學合作,執行「台灣友善釣魚行動方案」,為期四年的計畫包含魚性調查、垂釣人口普查、娛樂漁船的漁獲查報推廣,以及友善垂釣推廣教育等,期望透過概念的推廣,提升台灣垂釣環境與安全性,同時達到海洋資源的永續。
早期台灣平面攝影作品不被重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於2021年4月20日正式營運,再結合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中辦公室的典藏及研究工作,期帶動台灣攝影文化之發展,並推動民眾對攝影作品的認識。
第九屆黑豹旗在11月28日由平鎮高中奪下三連霸,然而近年來賽事報名隊數減少、球員的挖角現象造成實力落差加劇與女性球員的發展困難都是接下來政府、棒協可以努力的方向。
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以及果樂數位行銷公司共同輔導的「國姓鹿遊趣」,2021年11月2日結合國姓鄉北港村以及南港村十家在地品牌,舉辦了一場「野地餐桌」活動,推廣當地的休閒育樂活動與農特產品。此次活動源自經濟部「國姓鹿遊趣」計畫,目的在幫助在地企業形成群聚品牌,創造國姓鄉在地創生的經濟價值。
在花蓮有「野菜教母」之稱的吳雪月,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成立「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盼藉由推動保種工作以及食農教育,傳承野菜文化、推廣慢食。而同樣致力於推廣慢食運動的「臺東慢食節」,邀請在地職人,分享傳統文化的飲食智慧。
竹圍工作室是國內重要的藝文基地。受到疫情與淡北道路即將興建,衝擊基地周遭自然環境等影響,竹圍工作室決定於2021年底結束營運,創辦人蕭麗虹也在8月底病逝,令藝文界人士深感惋惜。
台南市龍崎區遍布惡地形,無法種植一般高經濟價值作物,只能以產竹為生,曾因竹子聞名於世。如今榮光不再,卻結合生物炭燒製技術和竹編藝術,讓世人再度看見「竹之鄉」的堅韌不拔。
在嘉義的民雄鄉有一間特別的二手書店,每到放學時間,總是湧進上百位的中小學生上課輔班,而其背後的幕後推手黃金山,11年來不惜傾家蕩產,也讓這群學業低成就的孩子,有翻轉命運的一天。
北投區的關渡平原是全台北最後一處面積最大的水稻田,它曾經是重要的稻米生產地,現在則開放讓民眾下田玩樂,舉辦多場農遊體驗活動,為親子打造田園時光,拉近都市孩子與大自然的距離。
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於今年二月發表的《聲音市場大解密:從社群數據分析Podcast產業》顯示,2020年網路上有關Podcast的討論呈現倍數成長。Podcast的崛起代表了台灣聲音媒體的環境正逐漸改變,而Podcast與廣播媒體之間既可能是競爭關係,也可能是相輔相成。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因此作為改善塑膠廢棄物的新興材質「聚乳酸」(Polylactic Acid)(下稱PLA)便誕生了。然而,標榜可分解、對環境無害的PLA,卻因台灣無回收配套機制,使得PLA只能與一般垃圾進行焚燒,失去了研發的初衷。
「生前告別式」、「遺物整理師」,近年來都曾被納為戲劇主題。這兩者的共通點為都是較新興的觀念,是面對死亡的新態度。無論透過舉辦生前告別式、或是像遺物整理師一樣收拾自己的物品,都能讓你重新、再次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