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中西方技藝 木雕國寶出類拔萃
傳統木雕於2011年成為文化部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之一,而在今年,此項目更新增一位保存者—陳啓村,出生於鹽工家庭,從小展露美術方面的長才,先後進入光華佛店及人樂軒學習及磨練木雕技巧,除了天份,更值得令人效法的是陳大師勤奮努力不懈怠,使他成為新科人間國寶。
傳統木雕於2011年成為文化部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之一,而在今年,此項目更新增一位保存者—陳啓村,出生於鹽工家庭,從小展露美術方面的長才,先後進入光華佛店及人樂軒學習及磨練木雕技巧,除了天份,更值得令人效法的是陳大師勤奮努力不懈怠,使他成為新科人間國寶。
宜蘭縣大同國中為全台第一所實施原住民實驗教育的學校,也邀請部落耆老,與師生合作,在校園中打造傳統半穴屋,屋內生起的柴火,象徵文化薪火相傳,共盼孩子以自身文化為榮,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
嫁娶中為了討吉利,新娘頭上都會插上春仔花,也就是傳統工藝「纏花」,而這項傳統在台灣逐漸被忽略,而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陳惠美老師,推廣纏花工藝20年,將傳統文化向下扎根,更被文化部認定是人間國寶。
紙紮常見於宗教慶典和喪葬場合,燒給神明或逝者使其享有舒適生活。但隨時代演變,產業面臨無人繼承的問題,導致技術逐漸流失。近年來,紙紮品轉向精緻、客製化,甚至有業者一改風格,讓民眾在選擇上更多元。
在數位時代下,傳統戲院的人潮不復昔日,許多老牌戲院紛紛宣布倒閉。不過,台南一家戲院堅持保留傳統裝潢和設施,將懷舊作為經營特色,並透過聞名國際的畫師顏振發手繪看板,讓傳統文化在科技革命中延續。
金岳青年陳芃伶畢業後加入社區發展協會,為實現耆老回流興部落的夢想,她與協會成員發起「直升機計畫」。近年,她積極重現舊部落風貌,並鼓勵部落孩童學習傳統工藝、族語等,與族人齊心將泰雅文化傳承下去。
台東都蘭部落阿美族人,將中斷六十多年的樹皮工藝找尋回來,中間透過不斷的嘗試,最後成功做出樹皮衣,並且將傳統結合現代,呈現樹皮布的多元樣貌,讓原住民的美麗文化傳承下去,重新詮釋樹皮的價值和意義。
紙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是人們交流、傳遞資訊的重要媒介,南投埔里因好山好水,成為台灣造紙業重鎮,然而隨著時代演進,「少紙化」浪潮出現,讓傳統紙廠漸漸轉型成觀光工廠,進而開創紙業的可能性。
三峽老街曾有「染坊一條街」之稱,當年染布業的古蹟牌坊處處林立,卻因為化學染料的出現,藍染產業面臨挑戰。一群熱愛藍染的在地子孫,為了不讓這項技術就此失傳,共同復育藍染工藝,找回曾經失落的三峽染。
隱身在竹東火車站旁不起眼的巷子裡,這裡有座全台僅存的竹簾工廠-篁城竹簾,老闆莊文勇從伯父開始,家族在中國百年來就是從事竹子買賣的。
「小花園」繡花鞋1936年於上海發跡,隨國民政府遷台,輾轉來到西門町,之後又把重心轉到大稻埕。第四代接班人陳瑋及丈夫徐宗源,在不破壞傳統的原貌下,力求將繡花鞋創新,也希望台灣人能尊重傳統工藝的專業。
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低沉穩重的鼓聲也漸漸傳入耳中,這正是一場又一場民俗祭典的開始。鼓聲充斥著各大民俗活動、中西方藝術表演,甚至各大電影的背景音都有鼓聲作響。
一尊尊佛像帶來的莊嚴和寧靜以及木頭與顏料夾雜的氣味瀰漫著整個空間,彷彿脫離了塵世的紛擾與煩惱。這是座落在雲林崙背鄉鎮中的「信興神像雕刻舖」,同時也是目前台灣少數秉持傳統粧佛製程的師傅林千翔工作的地方。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