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焦點

力推傳承!金岳部落齊心守護泰雅文化

記者 江愷庭、莊欣霈/採訪報導

金岳部落位於宜蘭最南端的南澳鄉,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是泰雅族。15年前,部落青年陳芃伶就讀台大城鄉發展所,碩士論文主題是「金岳的前身——流興部落」。當時她發覺到自己對家鄉的陌生,在還沒畢業時,就投入社區發展協會事務, 更在參與「尋根之旅計劃」後,喚起對故鄉的回憶,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和團隊一起整理流興舊址,並畫出「故鄉地圖」,幫助族人找回對家的記憶。

金岳部落傳統家屋隱身在道路中。攝影/莊欣霈

直升機計畫實行 圓耆老回鄉夢

日治時期,政府為方便管理,南澳山區各部落泰雅族被迫遷移下山;通往流興部落的古道,也因自然侵蝕及年久失修,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部落耆老從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家過。

即使已年過數十載,耆老仍十分盼望能回到流興部落,看望自己從前的住家,也緬懷逝去的家人,不過,礙於體力已不復過往,腳也不方便行走,許多耆老被問到:「想不想回流興?」都只笑著調侃自己:「唉!年紀那麼大了,這個腳要走到山上,我會死掉!」

2013年, 在一次耆老座談會中,有位長者突然提出,「如果有直升機,能載我們回舊部落就好了」,陳芃伶和協會成員,意識到耆老對家園的思念,即使申請直升機機的經費相當可觀,仍然決定要實現他們的願望。

除了組成舞團,到台灣各地表演與演講外,也與電影《不一樣的月光》導演陳潔瑤合作,拍攝紀錄片「你還記得流星嗎?」,在台北舉行紀錄片分享會,加上媒體報導,讓更多人看到耆老想回家的夢想。分享會獲得熱烈回應,來自各地的捐款慢慢湧入,補足原本不夠的資金;終於在同年10 月 20 日,讓九位耆老順利回到流興部落,當時還有長輩不禁潸然淚下。

下方房屋為重現流興部落樣貌所做之模型;背景的彩虹代表2013年「直升機計畫」實行當天,空中出現的彩虹。攝影/江愷庭

重現舊部落風貌 教育向下扎根

現任「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陳芃伶,這幾年來,帶領協會推動各項活動,如園區導覽、部落廚房及日托計畫等,也在社群媒體中推廣,讓泰雅文化被更多民眾認識並體驗。

陳芃伶表示,協會的長期目標是重現舊部落的風貌,期盼能搭建「編織屋」,讓耆老能在裡面教導青年製作傳統工藝品;另外,也積極與學校合作,指導孩子如何砌石、削藤,或種小米等,鼓勵他們學習自己的母語和文化,讓泰雅文化的美從小扎根。

部落青壯年與耆老合作,共同搭建傳統家屋。攝影/莊欣霈

串連部落文化特色 發展觀光產業

近年來,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也開始籌措部落旅遊行程,將文化特色結合遊程,並與當地社區組成的「愛南澳生態旅遊聯盟」合作,串連南澳地區的觀光資源。

愛南澳生態旅遊聯盟是由金岳部落、東岳部落、朝陽社區、金洋卡浪馬固工作室等組成的協會,希望能朝向南澳生態旅遊「單一窗口」的目標努力,使民眾深入了解部落文化、享用原住民傳統餐點,並體驗有趣的水上活動;先前也推動過「工作假期」,邀請民眾學習如何建造部落中的古道,在過程中學習泰雅文化。

山羌角藤帽是金岳部落傳統配件之一,富含部落文化特色。攝影/江愷庭

族人齊心合作 泰雅文化永流傳

回鄉十餘年,陳芃伶指出,讓她一直留在部落的原因,是發現文化傳承的重要,且必須持續推動,才能確保文化一直留存下來。現在,年輕一輩的部落青年,開始願意學母語、唱族語歌,也懂得訴說自己家鄉的故事,讓陳芃伶備感欣慰。

金岳部落的族人不忘來時路,發展協會攜手耆老及後輩,慢慢重建並學習自身文化,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羈絆越來越深,他們相信未來,也會將泰雅文化一直傳承下去。

部落耆老豐添財製作傳統手工藝。攝影/莊欣霈
金岳部落的孩子們在街道上奔跑。攝影/莊欣霈

 

延伸閱讀:

找回部落文化 新竹尖石小校傳承泰雅智慧

攝影報導】撕除被汙名的標籤 青年用拳擊改寫生命

【攝影報導】學無止境 地磨兒部落文化綿延